國家發改委日前發布《2017年中國居民消費發展報告》,其中對養老消費這一細分領域的發展情況作了具體介紹。報告顯示,2017年60歲以上老年人口已超過2.4億,占總人口比例達到17.3%。到2020年,全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將增加到2.55億左右,占總人口比重提升到17.8%左右。與此同時,我國人口老齡化程度在區域、城鄉之間存在不平衡。據報道,為了更好應對加速到來的老齡化社會,促進國內養老服務質量提升,挖潛經濟新動能,有關部門正密集展開專題調研,養老服務業或迎來新一輪政策助力。
一攬子新政蓄勢待發
為了助推養老服務市場快速發展,一攬子鼓勵新政蓄勢待發。
在開放養老服務市場方面,將進一步簡化行政審批程序,鼓勵民間資本進入養老市場,提供多層次多樣化的養老服務。繼民政部將“全面放開養老服務市場”列為2018年重點工作任務之一后,目前已有29省市相繼提出開放養老服務市場,26省市明確提出向外資開放。如北京明確鼓勵外商投資企業在京設立營利性養老機構、醫養結合服務機構、社區養老服務驛站、專業護理服務機構,提供多元化養老服務。貴州則提出,全面放開養老市場,放寬外資準入,并明確享受同等優惠政策。遼寧也全面實行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強調全面放開醫療、教育、養老等領域。
在配套政策保障方面,將促進養老服務相關規劃與城鄉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城鎮化規劃、區域規劃等相銜接;著力完善財政支持政策、拓寬投融資渠道,鼓勵社會資本采取建立基金、發行企業債券等方式籌集資金,鼓勵銀行業金融機構對養老服務機構提供多樣化信貸支持。
“為解決用地問題,可能建立養老服務設施土地資源公開化體系,出臺支持整合改造閑置資源發展養老服務的實施細則,為解決資金問題,可能設立養老服務業專項引導資金及實施細則,創新金融手段采取房地產證券化的方式減輕融資壓力。”一位業內人士表示。
值得關注的是,在具體落實方面,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仍被看好。據悉,民政部日前召開了運用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支持養老服務業發展研討會。未來仍將借助PPP鼓勵社會力量積極參與養老服務業。“PPP模式能夠降低養老服務發展融資和運營成本,提高閑置場地使用率,進而解決用地難問題。”國家發改委社會發展研究所副研究員關博表示。
長期護理險加快擴圍
除了上述思路和措施外,推動社保“第六險”,即長期護理險加快在全國擴圍將成為發展壯大養老服務業另一重要發力點。
據了解,長期護理保險用于幫助長期失能者的生活照料和必要醫療日常護理。在人口快速老齡化、少子老齡化、空巢老齡化、未富先老、人口大規模流動等背景下,如何穩妥地照護失能老年人是我國應對銀發浪潮的關鍵問題之一。
人保健康總裁宋福興表示,截至2017年年底,長期護理保險制度已在青島、上海等15個試點城市和北京、河北等多個省市的非試點區域展開,覆蓋人群大約4800萬,超過7.5萬人享受到了保障的待遇,賠付護理保險金大約5.7億元,基金的支付比例超過了70%。
從養老產業發展的角度看,上海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定點醫藥監管處處長許宏認為,基于穩定的預期,社會資本也愿意成為提供長期護理服務的主要力量,上海有大量民資涌入老齡健康產業。宋福興提供的數據也顯示,長期護理險帶動了試點地區相關產業投資約70億元,直接拉動就業4萬多人次。
“長期護理保險解決了養老機構提供服務和資金保障的難題,引導居家社區護理服務力量加快培育形成。能夠提高醫療與養老服務的結合效率,解決醫療機構長期壓床問題和部分基層機構‘吃不飽’的問題。”在關博看來,長期護理保險試點向全國范圍擴大已是大勢所趨,下一步應加快形成可推廣復制的基本政策框架。
“不過,目前15個試點地區針對長期護理險的參保范圍、籌資模式、籌資標準都略有差異,也形成了不同的試點模式。”中國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執行研究員張盈華表示,長期護理保險制度全面推開尚缺兩個重要條件,一是還沒有統一的失能鑒定和等級評定標準;二是各地試點方案差異大,還未達成最終的共識。
此外,籌資、責任界定等也是建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面臨的突出問題。中健聯盟產業研究中心主任曹卓君表示,若要廣泛推行必須建立在長期照護類的商業保險基礎上,同時需要更為合理的籌資機制和符合中國特色的市場化機制,確保基金長期收支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