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域旅游帶動之下,“商業+旅游”讓購物中心嘗到了甜頭。一方面是商場在向旅游跨界,另一方面旅游大鱷也在向零售商業靠攏。不過,有專家表示,該模式雖然美好,但也會出現同質化的危險,特別是舉辦活動如果陷入千篇一律的境地,效果恐怕適得其反。
商業界旅游界
相互都想“分杯羹”
商場向旅游跨界越顯頻密。一心想打造博物館群的正佳廣場,其副董事長兼執行董事謝萌提出打造“世界級旅游目的地”的目標,試圖利用博物館這一旅游觀光業態形成持續聚客能力。
“如今人們來到購物中心,早已不是僅僅滿足于逛街買東西,而更多是帶著娛樂、覓食的心情來的。像博物館這樣的既有娛樂又有教育意義的人氣旅游點,就成了吸引客流的重要手段。”商業分析機構分析師梁榮德說,旅游元素帶給了商業的效果是“立竿見影”的。
旅游界也希望從實體商業“分羹”。“商場強大的客流,是旅游界這種靠人氣聚集績效的產業所最需要的。”業界人士說,越來越多的創新商業實體,都不再定位為購物中心或者商場,而是購物綜合體。例如廣州K11結合藝術打造購物藝術中心,而英國精品購物節再次落戶凱德廣場·云尚,也是看中其白云區客流聚集地的誘人因素。
專家:
擔憂出現同質化
“再大的購物中心,也會有消費客群的半徑范圍。而要延伸這一‘半徑范圍’,購物中心需要加上旅游、藝術等新元素,以擴大輻射影響力,將購物中心的客群覆蓋范圍進一步擴大。”梁榮德說。
不過,業界人士也擔憂,目前商業+旅游的模式已經出現了同質化,商場內舉辦旅游節已經較為普遍,缺乏新意和創造力,“這也考驗著這一模式能否繼續發展增益。”廣州商業研究員李春笙表示,如果模式缺乏創新,會給消費者帶來雷同感,減低吸引力,受損的最終是商業實體。
數據看點
70后80后
境外租車占比超七成
日前,國際在線聯合神州租車發布大數據報告,2017年,中國公民出境旅游人數達1.3億人次,比上年增長7%。70后、80后成為境外租車的主力軍,占比高達75%。中國消費者境外租車仍以經濟型、小型車為主,且SUV很受歡迎。而境外租車行程中碰到最尷尬的問題,保險首當其沖,隨后是收費、取還車等。
本文轉載自廣州日報,記者全杰,文章內容不代表本站觀點,如牽涉版權問題,請與管理員聯系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