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少兩年之內,不能有一絲一毫的得意感,是大潤發&盒馬,能做好盒小馬的唯一前提。
這句話,是任何親自來到蘇州高新區,看過盒小馬首店的業內業外人士,都忍不住由衷給大潤發&盒馬的諫言。
也就是說,從目前盒小馬首店展現給外界的情況來看,縱然有著6月2日試營業當天的樂觀局面,盒小馬目前可能觸摸的前景,不太樂觀。
侯毅創立盒馬的全國首店——上海金橋店,開業后平均三個月一次大改造的試錯糾錯習慣,看來勢必也要復制在盒小馬了。
看不懂的項目選址
沒到過現場的人,僅憑借朋友圈的圖片,以及復用了盒馬商標字體的盒小馬三個字,可能會產生一個誤解:盒小馬就是盒馬鮮生的濃縮版。
實際上,盒小馬倒是不擇不扣的濃縮版的大潤發——小潤發。
但是如果你從大潤發的角度去看這個“小潤發”,盒小馬又是一個學了大潤發表皮,并未復制出大潤發業態內核,抓住大潤發實體味道的四不像作品。
因為按照大潤發一貫獨到的選址策略,以及科學的門店運營和商品陳列,盒小馬給出的結果處處違反著大潤發標準。
這個店所在的位置,在蘇州最西邊的高新區。繼續往西不足5公里,毗鄰著太湖邊。作為一個高新科技行政區,城市規劃完畢,城市建設初步完成,處于辦公和常駐人口剛剛開始的早期階段。
盒小馬具體所在的位置,是高新區文體中心,一個半徑不足800米的綜合商業文娛配套中心。客流和人氣極差(不是人氣不足),是目前這個商業中心的最大特征。
如果你從中心東北角的主入口進去,需要步行近10分鐘,深入商業中心腹地,穿過餐飲街,才到盒小馬門口。
而你步行的10分鐘,縱然路過星巴克、喜士多、日本料理店、IMAX電影院、美術館、漢堡王……你會看到路途中的大片區域,近乎是無人區。
在一個周二的下午,這里是店員比顧客多的“無人區”。排除看不見電影院里面觀影的人群,記者一行目測整個商業中心的在流顧客,不足100人。
商業中心的周邊,東側整片是一個小樹林,西側是一條河流,南側是一片待開發荒地,北側有一片還未大規模入住的住宅區。
可惜,商業中心和北側住宅區之間,隔著一條蘇州有軌電車寬闊馬路(蘇州太湖大道)。馬路兩側的行人,根本不可能左右互通。北側,對于盒小馬來說,等于半條街生意,住宅區縱使有人入住,也與這里缺少互動性。
把盒小馬所在的商業中心周邊半徑,擴大至3公里內看,稀稀拉拉的住宅小區,一半都還在半施工或剛交房狀態,由此推測,這里距離大規模入住,至少還有2年時間。
這就是盒小馬首店的選址位置。拋開盒小馬不談,蘇州高新區文體中心,這個硬件一流、招商不錯的商業中心,如果兩年內人氣客流上不來。星巴克、漢堡王這些商戶能不能挺下去,都是個問題。
這里確實太偏僻了。偏僻得在高新區和蘇州主城區之間,還有一段10公里左右的郊區。
這樣的位置,如果按照大潤發以往的選址策略,怎么可能前來開店?
大潤發在一個城市新區的新店,其實往往生意非常好。但那種好,是建立在周邊3公里社區,入駐容積率已經很高,且大潤發的大賣場綜合購物優勢,在那種人口居住很多,商業配套不足的新社區,往往顯得特別鶴立雞群。
這些優勢,盒小馬所在的高新區文體中心,并不具備。
從里到外看盒小馬
如果說文體中心這個商業中心,大片區域還是“無人區”。盒小馬門店內外,也相差不多。店員多過顧客的情況,可能比周邊餐飲街里的餐廳,還要過甚。
盒小馬門店大門,奇怪至極。本來一層的門店,因為二樓建設為露天廣場,造成盒小馬的門口,被一個巨型二樓樓板遮擋了視線,嚴重影響了采光和視線露出。
簡單的說,盒小馬首店無論開門營業多少年,它都永遠見不到陽光的照射。
門店進去的第一視線是肉品區,以及周邊散裝貨架、靠墻冷柜的蔬菜瓜果和水果,構成進門口的生鮮區。
需要特別提醒的是,只有水果、蔬菜和肉品。沒有活魚活蝦等水產,更別提堂吃餐飲。
目測盒小馬也很怪異的超長方型(大約18mx48m)賣場格局,進門口的生鮮+日配區占地面積,不足整個賣場1/3位置。作為一個定位日常生活服務的中小超市,生鮮品類是很不足的。
長方形賣場的中間區域貨架,依次從外到里為常溫牛奶、速食泡面、米面糧油、休食、母嬰品、洗護品(面膜)、紙巾、家清雜貨、廚具小家電、汽車用品,以及文體文具玩具等。
賣場最里處的區域,完全交給了酒水飲料區。
除了兩臺盒馬門店的自助收銀機,文字提示顧客“打開手機淘寶,進入淘鮮達”,整個賣場內部,沒有盒馬懸掛鏈,沒有看到場內有自動化物流設備。
再結合賣場內的商品品項、品牌清單、貨架陳列、賣場動線設計,以及穿著后背印刷著大潤發“新鮮、便宜、舒適、便利”服務口號的紅色T恤員工。你會堅信,盒小馬,是大潤發打造的一個“小潤發”。
一句話,盒小馬里面,看不到盒馬。
未來盒小馬怎么走?
晚上七點,6月的蘇州,夜色漸暮。這個時間,本應是傳統實體店,一天中第二個銷售高峰。可惜,盒小馬和它周邊文體中心的客流,并沒有多一點點。
如果你是慕名前來探店盒小馬,你從進店到出店的時間,不會超過10分鐘。
確實沒什么可看的。
而且在出店以后,你會陷入一個巨大的困惑,大潤發&盒馬,為什么要做這么一個中型超市?一個打著盒馬招牌的小型大潤發?
從盒小馬展現出來的一切去逆向推測,盒小馬在大潤發&盒馬內部,應該是這樣一個妥協的產物:
阿里和大潤發于2017年11月20日達成簽約后不久,盒馬于春節前,就主動提議雙方一起做這個項目。因此,項目的名稱才會叫盒小馬。
大潤發方面,則承擔了一切落地的工作。選址找場地,引入大潤發商品體系,組建大潤發班底的人員,以及門店的日常運營管理。
盒馬方面,除了發起項目,輸出品牌。最多就是開放“淘鮮達”線上入口,搭建到門配送團隊。
從項目定位和服務功能來講,盒小馬門店的線下部分在一到兩年內,門店日銷不太可能打平賣場的運營成本支出。
而線上的到門配送部分,受限于周邊稀稀拉拉的小區布局,以及在施工或待交付的眾多小區,短期內也不太可能有太多的線上訂單。
所以,從盒小馬首店,去理解盒馬究竟要做一個什么樣的盒小馬,是找不到明確答案的。
現在的盒馬,作為阿里新零售的一號工程,已經搭建出一套完整的商業體系。遍布全球的供應鏈、加速在全國拓展的門店、強大的品牌效應、圍繞著門店構建的會員服務……還有在云超、新餐飲和24小時配送上,與同行拉開的差異化服務。
也就是說,現在的盒馬,是有能力將已經成體系的資源,任意拿出其中一兩個資源,在細分領域深耕變現的。
就像盒馬F2便利店項目,以盒馬已有的體系資源,以小業態的快速靈活,細分到Office場景,主打辦公人群的餐飲即時需求。
盒小馬,本質上就應是盒馬自己在門店規劃、商品結構和服務功能上,以自己為主導,大潤發作為配合力量,更多發揮門店運營和人員管理的優勢的項目。
它所對標的競品,應該是永輝生活便利店。將家庭的餐桌生鮮和快消購物需求,選址高密度人口的社區,依托可以深入到社區毛細血管的盒小馬,主打1公里半徑的近場景到門配送。
6月2日,盒小馬開業當天,大潤發&盒馬的一號人物都在現場,阿里方面也派出高管前來站臺。說明盒小馬的未來,阿里、盒馬和大潤發,三方公司都在緊盯著。
一個如此受重視的項目,侯毅當初在盒馬三個月一大改的試錯糾錯方式,能不能復制在盒小馬,非常關鍵。
本文轉載自零售老板內參,作者萬德乾,文章內容不代表本站觀點,如牽涉版權問題,請與管理員聯系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