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京東集團發布了2018年第一季度財報。財報顯示,當季凈收入達到1001億元,同比增長33.1%,其中得益于開放賦能,服務凈收入同比大幅增長60.0%;美國通用會計準則(GAAP)下凈利潤為15.249億元,再次刷新歷史單季盈利峰值,京東商城經營利潤率為2.1%,與去年同期2.2%基本持平,符合投資者預期。
京東在第一季度利潤率小幅下滑,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在技術研發上高舉高打。數據顯示,2017年京東技術研發總投入為67億元,其中第四季度就高達21億元,同比增長74.5%,今年第一季度再度加碼,單季技術研發投入24億元再創新高,同比增長87.2%,成為各項成本支出中增幅最高的項目。
眾所周知,上市公司交出一份漂亮的財報,可以穩定股價、迎合投資者,尤其是不俗的利潤率能讓投資者眼前一亮,因此不少上市公司采取嚴格的成本控制策略,重點投入上慎之又慎。京東則呈現另一種畫風,該投入的毫不含糊,重視核心競爭力和長期價值的建設,看淡短期股價波動。那么問題來了,為何京東堅持用利潤換取核心技術優勢?
京東為何全面發力技術化?
去年2月,京東掌門人劉強東在京東開年大會上表示,京東第二個12年將全面發力技術化,把第一個12年里所有商業模式全部用技術來進行改造,變成一家純粹的技術公司,為向“技術京東”轉型定下主基調。
事實上,急迫的現實需求正倒逼著京東向技術驅動型公司邁進。一方面,2017年京東GMV首次突破萬億,隨著體量的不斷擴大,所需倉儲、配送、客服人員(占比近7成)也隨之增加,京東現有員工規模已超過16萬,在互聯網公司中算龐然大物,人員進一步擴容的話,人力成本和管理難度也會相應增加。
盡管京東現金流充裕、劉強東自信可以管理100萬人,但再深入人心的企業文化也會有管理死角,去年618期間他曾在內部信中提醒要時刻警惕大企業病的滋生和蔓延。因此,我真心認為京東員工規模增長應該踩急剎車,適當精簡更好,人員精簡倒不是為了節約成本,而是使企業文化、價格觀由上至下深入貫徹,從而提升整體戰斗力。
幸運的是,劉強東早已意識到這一潛在風險,人工智能(AI)熱潮的興起使其看到希望的曙光。前不久,他在西班牙世界零售大會上表示,充分利用AI技術,10年內京東員工規模將減半,未來將100%實現無人化運營。需要指出的是,盡管百度、騰訊分別推行All in AI、AI in All戰略讓全行業為之興奮,但京東擁抱AI并非盲目跟風,而是AI既能與京東豐富的應用場景相結合,包括電商、供應鏈、物流、金融四大業務場景,又能全面對外賦能,服務傳統零售商和品牌商。
另一方面,去年年中,京東與百度的互聯網第三極之爭讓人印象深刻,其實即便京東市值勉強超過百度,也與阿里、騰訊有較大差距,而如果未來10年如愿成為全球最大電商公司,京東或將擺脫現階段股價被嚴重低估的尷尬,市值想象空間被徹底打開。京東想要實現這一野心,構建核心技術優勢勢在必行。
論技術投入,華為首屈一指,將每年營收的10%以上投入研發,聯想曾因研發投入不及華為10%而飽受質疑。當然,絕大多數國內外主流科技巨頭不吝嗇投資前沿領域,數據顯示,2017年BAT研發投入分別為129億元、160億元、174億元,亞馬遜、微軟則更高,研發投入均超過200億元。與之相比,京東67億元研發投入似乎并不高,但如果考慮上述巨頭利潤率向來不菲、京東利潤率保持低位,其在總營收占比提升到2.4%已實屬不易。
更重要的是,京東將技術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后奮起直追,研發投入保持高速增長,2017年同比增長49.4%,高于騰訊的47.37%、亞馬遜的40.63%,更遠超百度的27.36%、阿里的23.73%、微軟的8.75%。今年第一季度京東再度加碼,增幅達到驚人的87.2%。如果按照年增長49.4%來計算,不出4年京東研發投入將超過百度,躋身一線技術大廠行列。
京東如何全面發力技術化?
事實上,京東全面發力技術化的路徑一直很清晰、完整,即組建一流研發團隊、從應用創新走向核心技術創新、技術體系對外賦能,成果顯著在情理之中。
搭班子方面,隨著AI浪潮席卷整個中國互聯網,人才爭奪戰愈演愈烈,BAT在硅谷、西雅圖等人才重鎮大規模招兵買馬,京東也不甘示弱。去年9月底開啟瘋狂挖人模式,短短4個月便招攬申元慶、周伯文、薄列峰、彭健、裴健AI五虎上將,隨后又吸納鄭宇、周志華兩大干將,人才隊伍建設推進之快可見一斑。
去年11月,劉強東在首屆JDD大會上透露,京東已形成了鮮明的ABC技術發展戰略。A指AI,京東憑借精準的數據積累和豐富的應用場景,成為AI深入廣泛的應用者和推動者;B指Big Data,自營起步的京東已擁有海量有價值的大數據,并發展出堅實的數據基礎和豐富的大數據挖掘應用能力;C指Cloud Computing,京東是國內電商領域較早使用云計算的玩家之一。
或許你會說,京東在云計算領域入局較晚,2016年才啟動公有云業務,面對阿里云、騰訊云、金山云等勁敵,其破局難度較大。但別忘了,2017年京東云開始加速推進,力求打造并完善云矩陣生態系統,原微軟亞太科技董事長申元慶的加入,讓劉強東有了2018年云計算業務再翻8倍的信心,實力不容小覷。
技術創新方面,All in無界零售之前,京東技術攻堅更多是應用導向,服務于自身業務發展。比如京東X事業部三大拳頭產品——無人倉、無人機、無人車主要用于降低整體運營成本、提升配送效率,Y事業部則致力于用大數據和AI技術打造智慧供應鏈。
All in無界零售之后,開放是一種姿態,京東熱情高漲;賦能則強調賦能者能力和被賦能者需求的匹配程度,技術普適性是基礎。因此,京東技術架構布局從應用創新向立足基礎科學、研究顛覆性技術轉變,注重核心技術能力的對外開放。上個月京東首度披露AI戰略全景圖贏得一片喝彩,其中AI開放平臺Neuhub的發布是重頭戲之一,其在線服務開放了卡證識別、圖片質量檢測、人臉檢測、詞法分析、情感分析等20項功能,總有一項功能適合開發者。
盡管AI開放平臺在國內外科技巨頭中并不稀奇,BAT、微軟、谷歌等均涉足,但后來者京東并非優勢全無。京東AI平臺與研究部負責人周伯文曾表示,京東AI模式的核心是AI開放平臺,因為即便場景應用百花齊放,核心能力仍需沉淀和持續迭代。或許京東在基礎研究的算法團隊上難以與BAT拉開差距,但線上線下豐富的消費場景、最完整價值鏈最長的零售數據是其優勢所在,通過內部場景數據反復迭代,可以提升開放平臺的技術水平,并將平臺能力賦能給合作伙伴與整個生態。
技術賦能方面,京東技術到底有多強?300萬個SKU實現百分之百人工智能方式進行銷售的預測和采購、530萬個SKU庫存周轉天數僅為30多天,兩大亮眼指標足以說明一切,強悍的技術實力為其對外賦能奠定堅實基礎。
去年年中,京東提出“無界零售”戰略,定位于零售基礎設施服務商,除了直觀的資源對外賦能,比如物流、金融、營銷等服務向社會開放,技術對外賦能也是必不可少的一大環節。比如去年6月,京東與沃爾瑪實現庫存互通、門店互通,使京東下單、沃爾瑪提貨配送成為可能,背后是智能化帶來效率、體驗的提升。
京東CTO張晨曾表示,零售基礎設施應具備可塑化、智能化、協同化三大特征。其中,智能化是全方位的,從采購端、物流端、消費端到服務端都有巨大提升和服務空間,只有像京東這種覆蓋全鏈條數據的玩家才能有效對外賦能。再比如,京東金融風控體系利用深度學習、圖計算、生物探針等AI技術,可以幫助銀行信貸審核效率提高10倍以上,客單成本降低70%以上。
結語
互聯網上半場充分發揮人口紅利,誕生了BAT三巨頭;下半場則將演變為對技術紅利的爭奪,BAT+京東均致力于把領先技術轉化為更優、更有競爭力的產品解決方案。可以預見的是,互聯網下半場,誰能占據技術創新的制高點,誰就能笑到最后,這也是中國互聯網趕超美國互聯網難得的歷史機遇。
京東利用成熟的技術能力助力傳統行業,進而迅速產生商業價值,最終推動自身商業模式創新。用劉強東的話來說,“將來所有技術都會是開放的,我們每個技術產品最后都是一個利潤中心,而不是僅僅是費用、成本和投入。”因此,京東犧牲短期利潤水平來構建面向未來的核心技術優勢是明智之舉,在利益取舍之間作出正確抉擇需要足夠魄力,而劉強東的偏執起到定海神針的作用。
本文轉載自品途商業評論,作者龔進輝,文章內容不代表本站觀點,如牽涉版權問題,請與管理員聯系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