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人貨架和無人便利店這兩種創新零售形式,在經過一年多的奔跑式發展后,如今呈現出冰火兩重天的異象。在2018盟享加中國特許加盟展·北京站峰會上,智能便利店品牌小麥鋪副總裁全斌透露,小麥鋪已于日前上線城市合伙人招募計劃,這也意味著小麥鋪的開店速度將再度提升。此外,包括物美、便利蜂、全家等傳統零售企業的無人便利店項目,也在近期先后傳出落地消息。相較于同期被資本看中的無人貨架,無人便利店項目發展形勢向好,但也有分析人士稱,未來的無人便利店行業是否會重蹈無人貨架行業野蠻生長的覆轍尚未可知。
根據小麥鋪發布的城市合伙人招募計劃,小麥鋪要求合伙人需具備較強且穩定的當地政府資源,以及具有物業、地產等門店選址優質渠道等。小麥鋪招商人員告訴記者,小麥鋪的加盟費用是15萬元,小麥鋪總部會向加盟主提供系統和門店設備,加盟主從小麥鋪的2000多種商品里訂貨,可實現一日兩配。據悉,小麥鋪從去年6月落地,目前在北京開設有30多家店。
一年時間落地30多家門店,這個數字對于市場上任何一家無人貨架品牌來說都顯得微不足道。如小e微店曾對外宣布全國點位數為8000個。不過,后者所在的無人貨架行業已經面臨推進難題,甚至當前還陷入了行業惡性競爭的輿論漩渦中。日前每日優鮮便利購與小e微店之間無人貨架盜搶糾紛被曝光。事實上,進入2018年以來,無人貨架市場亂象頻發,除頭部企業均先后曝出裁員、撤站、融資不順等消息外,包括BD打架、“賄賂”企業行政人員、物流配送人員“偷賣”商品等事件也頻繁訴諸于眾,不少業內人士表示已經見怪不怪。
無人貨架一地雞毛的亂象,一方面來自于資本大量涌入帶來的行業浮躁,另一方面也說明無人貨架本身門檻設限不高,商業模式比較初級。有不少消費者反映無人貨架提供的SKU選擇太少,吸引力有限。辦公場景的即時消費需求確實存在,但僅靠銷售快消品,客單價很低,難言盈利,需要基于無人貨架進行線上延伸,不過目前無人貨架線下網點運營還停留在初級占位階段。相較而言,無人便利店從面世之初便自帶黑科技光環,在接近消費者、滿足碎片化商業需求等方面擁有明顯優勢,能為封閉的商務、社區場景提供便利服務。與無人貨架相比,目前在這一賽道的創業企業并不多,這也是無人便利店擴張的空間之一。
此外,相較于純粹的創業企業,實體零售對于無人便利店有著更好的供應鏈資源和門店資源。據悉,日前,物美旗下鏈商公司孵化的首家“鄰選”無人便利店已落地營業,第二店正在落地中;便利蜂的無人便利店也于近日在燕郊某處落地測試;全時便利店目前也在內測智能便利店項目。但是無人便利店大規模擴張的時間點還未到來。
零售資深專家啟領商學院院長萬明治曾表示,無人便利店抓住了消費時間和空間上的兩個空白點,從消費角度看,這是非常受歡迎的商業模式。不過,萬明治認為,目前的人工智能技術尚不足以支撐這樣的商業模式,“如果用現在的人工智能去管理無人值守便利店,我們將它假設為一個店長,目前他的智商水平只相當于一個三歲的小孩,如果這個機器成長到14歲,我絕對把這個店交給他是沒有問題的”。
本文轉載自北京商報,記者邵藍潔、徐天悅,文章內容不代表本站觀點,如牽涉版權問題,請與管理員聯系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