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益于互聯網和科技的發展,90后是極其推崇懶系生活法的一代。
如今,當“懶”脫離了傳統意義上“好逸惡勞”這個概念,而被賦予了更多諸如“慢時尚”、“享受生活”的內涵后,“懶”變成了一種態度、智慧和情趣。
懶系生活體現出一種隨遇而安的狀態,同時也在商業衍生出多元懶系生態。
更傾向在家附近的便利店和超市消費
據今年一月阿里巴巴旗下平臺口碑聯合CBNData發布的《2018生活消費趨勢報告》表示, 在2016年—2017年超市及便利店中,200米以內,200至500米的超市和便利店訂單占比都呈現上升趨勢,消費者對于便利店方便到達的特征更為看重,也更愿意去家附近的便利店和超市。
近年來,人們在購買生鮮農產品時, 越來越重視產品的新鮮度和食用的安全性。但由于生鮮農產品本身具有季節性、地區性、易腐性和不便貯存等特點,而且在傳統模式流通環節多、效率低、成本高,食品安全監控難,以致生鮮農產品質量難以保證,難以滿足消費市場日益發展的需求。在此背景下, 以社區生鮮超市為主體的生鮮農產品物流模式應運而生。
此外,當前,80、90后這群懶系消費者已成為主力消費人群,他們的消費觀與之前的60、70后有很大的不同,年輕一代消費者追求的是消費的性價比,主張的是便捷、快速、隨性、碎片化的消費,這與便利店的即時性和便捷性定位完全吻合。與此同時,這也是電商平臺無法替代的貼心體驗。比如,劉強東早就看準這一發展勢頭。2017年4月,京東宣布一項戰略計劃:未來5年,將在全國開設超過100萬家京東便利店。而如果按照一天開1000家店的目標進行,京東將在2年零7個月即可完成,提前實現線下零售業態的布局。
“飯來張口”的便利程度一再提升
《2018生活消費趨勢報告》稱,工作壓力增大和生活節奏加快,擠壓了原本屬于吃喝玩樂的時間,也讓懶系生活越加流行。
一方面,消費者越來越“懶”,“一人食”的趨勢也越來越流行;另一方面,美食本身也在不斷進化,變得越來越便攜。根據餓了么平臺的數據,2017年度對比2016年度,外賣訂單量的增幅達到141%,用戶數的增長也達到了98%。
除了效率,大都市的年輕人們也在追求著美味和效率的結合。因此,不少有名氣,有口碑的火鍋品牌,甚至是賣零食的良品鋪子,也紛紛推出自己品牌的方便火鍋。雖然方便火鍋眾口難調、消費者褒貶不一,但一經誕生就受到大眾歡迎,成為網紅食品。 2017年7月至9月線上即食火鍋銷售額連續三個月呈現翻倍增長。
還有一種情況就是,在餐飲領域上,網紅店銷售額和購買人數均呈現上升趨勢,消費者對網紅店的粘性和復購率也更高。這是因為受消費升級的影響,不少網紅店的空間和出品都顏值與品質兼顧,獲得不少KOL去打卡。懶系消費者在社交網絡看到推薦也慣性選擇他們所推薦的網紅店。
“接地氣”新型小家電成新寵
過去30年,以彩電、冰箱、空調、洗衣機四大件為主的大家電在中國家庭的發展普及,成就了中國家電制造商的全面崛起。
但隨著市場的飽和和懶系消費習慣的形式,各種改善和提高生活品質的“非必需”小家電開始受到人們的青睞。瞄準細分市場的家電新品類、新應用層出不窮,高端、智能、健康產品市場占有率不斷提升,成為拉動家電市場增長的主要動力。
《2018生活消費趨勢報告》顯示,80前消費者熱衷于清潔輔助等智能化品,喜愛購買掃地機器人;80后消費者在更為關注按摩椅、按摩床等解壓放松護理品類;90后的消費者則更為精致,偏向于疊衣板、靜電除塵紙等精致生活小品類。
以近年依靠產品顛覆式創新取得極大成功的戴森為例,產品研發上堅持“反傳統”模式。其產品掃地機器人,以獨特的外形和強勁的吸力最為出名,十分擅長處理毛發。這也吸引不少中國女性商務白領去購買。據統計,2017年中國吸塵器行業零售額實現同比42%的增長,而僅進入中國市場短短幾年的戴森,份額位居全行業第一,在中國區的營收增長244%。同時,戴森也在廣州、北京、上海、杭州、深圳等城市開設品牌專賣店。
總結:
“懶人有懶福、我懶我快樂”成為很多懶人的信條,由此催生的懶人經濟,正在深刻滲入人們的生活。
一方面,懶系經濟讓消費者更加追求效率。一些實體店往往滿足消費者需求的方式過于簡單粗暴,把所有能夠想象到消費者可能需要的商品都放在他面前,他總能挑出一個自己喜歡的。但現在消費者連挑都懶得挑,因此商家要幫消費者縮小范圍。
另一方面,懶系消費者越來越多,他們也越來越“高冷”。這對企業和零售商來說,意味著試錯成本越來越高。比如,現在商場、超市越開越大,超大型商場、超大型超市沒有簡化用戶決策的工具助力,對用戶智力和體力其實是一種負擔,因此我們需要有AI (人工智能)、VR (虛擬現實) 這類技術的介入幫助他們做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