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本雜志,到“全民讀物”,《讀者》無疑是成功的。
而2017年9月,《讀者》在深圳皇庭廣場開出首家“讀者文化生活館”,將龐大的讀者群不斷粉絲化,變現市場價值,這是作為曾經的全國第一雜志品牌IP化打造的嘗試。
《讀者》積極謀求轉型,會否為讀者創造“另起一行”的成功?
亮點何在?
不止賣《讀者》,還有各類文創產品
早在去年4月,《讀者》在北京望京soho下沉廣場地下1層,已開出面積100多平方米的復合型線下書店——讀者·書房,店內包含書籍、文創產品、家居用品、暢飲吧臺、卡座沙發等元素。
有了這次的試水,《讀者》在深圳皇庭廣場開出首家“讀者文化生活館”更為駕輕就熟。門店整體風格以極簡為主。店內還提供顧客閱讀的休息區。顧客可在休息區大致瀏覽一下書籍內容,再最后決定是否購買。這樣的安排,可以給予顧客更真實的感覺和更美好的體驗。
在經營方式上,“讀者文化生活館”采用小業態、特色化的連鎖經營模式。除了銷售書籍,店內還有玩具、文具、女性飾品、家庭裝飾等各類文創產品供選擇。而這些銷售的產品,既有“讀者”文創產品,也有其他文創品牌的入駐。據了解,目前已有 20 名設計師的作品在《讀者》實體店內售賣,除了獨家產品外,也集合了不少國內外的優秀創意產品。而貨架上每個產品旁邊都會放上POP (賣點廣告),上面很清楚地寫著產品名稱、材質和產品規格。顧客只要看到POP就能了解產品信息,完全不需要導購的存在。
讀者(甘肅)數碼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金大時認為,國內有很多優秀的設計師,但設計師有好的創意及產品卻找不到合適的平臺。因此,《讀者》希望打造一個平臺,并在這個平臺上“擁抱所有的可能”,只要符合“產品有文化內涵、有創意點,而且有使用價值,就有合作的可能。”
此外,《讀者》實體店里還展出了大量極富創意和充滿傳統文化內涵的工藝品,同樣以極簡為主。
跟著市場走
消費者閱讀需求變更
創刊于1981年,《讀者》這本雜志是幾代人成長的記憶,被譽為“中國人的心靈讀本”,巔峰時期更創造出銷量超1000萬冊的驚人成績。
然而,在互聯網沖擊下,閱讀群體興趣的轉移,以及閱讀方式的多樣化,所有紙質雜志都面臨嚴峻的生存考驗,而《讀者》也不例外。
為了積極迎合市場發展需求,在原來市場上繼續深耕雜志閱讀市場之余,堅持品牌多元化發展,挖掘新的營收途徑,也成為《讀者》經營探索的重點。作為國內文化一大品牌,《讀者》因文化而文創就顯得很自然。開設文創生活館,就是屬于《讀者》在堅持品牌多元化發展的實踐。
除了市場大環境之外,《讀者》選擇進軍文創市場,還有外部原因。“讀者文化生活館”策劃經理李湘表示:“文創產品在中國才起步,還不太熱;而在國外發展較快,而且文創產品在所有產品中占據很大比例。隨著社會發展,人們的審美及個性化需求的提高,人們對文創產品的需求也將有所提高。然而,大家不可能都去國外購買文創產品,所以國內的文創企業將迎來發展機遇。”
線下體驗無法比擬
暫時不設加盟店和網店
創立于甘肅,為什么《讀者》首家線下文創店卻選擇落戶深圳?
金大時稱,首家店選擇落戶深圳,是看中深圳多元文化,開放包容的城市精神。此外,這種城市精神,也比較適合初創企業進行試水。同時,他也強調,目前正式加盟的工作還沒有啟動,“因為我們自己感覺還沒有做好準備,現在匆匆的加盟是不負責的。我們現在要把自己內部的所有東西都要整合好,理順,再開展加盟工作。”
不僅暫時不設加盟,“讀者文化生活館”暫時也不設網店。在金大時看來,“讀者文化生活館”更多的希望消費者可以通過親身體驗,感受館內產品的文化氛圍。而這種最直觀的感受,是網上銷售無法實現的。
但他也補充道,線上銷售也是肯定會推出的,只是具體時間不定,而且“線上與線下將實現差異化:線上的產品線下看不到,線下的產品線上也買不到。”他說按照他的設想,一些可以批量生產的文創產品,例如手機殼、鑰匙鏈等,將主要在線上銷售,而具有觀賞性、體驗感的文創產品,則會更多的在線下銷售。
著眼于未來,“讀者文化生活館”將在全國計劃布局 500 余家實體店,目前已收到北京、南京、武漢等地邀約。
結語:
與其固守,不如轉型。
隨著現代青年生活方式的改變,現在的消費者也更加注重體驗。像《讀者》這種具有體驗感的實體店,也正是未來實體店發展的方向。
Ta的打造,不僅是對自身轉型的探索,更是給傳統媒體、傳統媒介提供了生活方式轉型之路的指引,那就是延續傳統精神,引入時代創意。
本文轉載自贏商網,作者陳健瑋,文章內容不代表本站觀點,如牽涉版權問題,請與管理員聯系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