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東首家線下綜合超市項目于10月底開出首店,選址于重慶市綦江區萬達廣場二層。該超市項目被命名為“京東匯”,定位是“智慧綜合超市”。從門店總體形態看,京東匯像是“店倉合一”模型,但開門營業略顯倉促。
01/模式
京東匯項目由京東物流主導,但門店拓展一塊,是交由合作伙伴負責。感覺類似于大區代理模式。從京東匯首店的模型看,京東匯像是一個店倉合一的模型,門店設置了打包區,整體看起來像一個“前置倉”。店員介紹,該店可以看作是京東在綦江的一個站點,未來,京東的線上訂單也會“傳遞至”門店,由門店完成部分配送。
重慶綦江區2011年底才縣改區,離重慶市區有70公里路程。因此,在這樣一個三線市場,由京東物流做一個“店倉合一”的門店,一個價值可能是,讓高頻消費的快消品業務更好下沉三線市場,去實現一個更低成本、更快配送時間、有體驗流量價值的到家方案。但由于是選址購物中心,整體的品質形象、所要承擔的物業租金,相比于單純前置倉,會高很多,因此,這個項目也需要門店運營能力。
02/600平米店型
京東匯首店經營體量600平米左右。這個店型在購物中心內具有較好的復制性,物業選擇相對較多。京東匯定位是智慧綜合超市,店內全系電子價簽。在三線市場,做一個全系電子價簽的門店,當下還是非常少見的。
電子價簽的價值是,便于線上線下同步調價,適合高頻消費的快消品業務的線上線下一體化運營,電子價簽也能更好對接門店庫存、倉配物流,便于實現數字化管理。目前,在一二線城市,電子價簽已經快速得到應用,主要原因是,新零售業態的發展,以及線上購物方式的滲透率很高。
但在三線市場,線上滲透率相對較低,大范圍應用電子價簽時機是否合適,尚不確定。因為電子價簽的應用成本還是比較高的。一個價簽售賣價格可能在60元左右,制造成本可能在40元左右。不過,從中也可以看出,在三線市場,京東有更高的線上訂單“要求”,繼一二線市場發力布局之后,京東要向三線市場要“增量”。
03/選品
京東匯所有商品采購來自京東。綦江萬達店SKU目測在2000支左右,由于新店開業存在大范圍缺貨情況,這家店規劃的sku可能在3000-4000支左右。從經營品類看,門店經營美妝、酒水、休閑零食、母嬰、乳制品、家庭清潔、糧油等品類。店員稱,京東匯未來也可以經營生鮮,比如目前京東線上平臺上售賣的凍品業務。
對于選品,店員表示,綦江店目前的選品,主要是選京東平臺在綦江地區最暢銷的商品。
在零售價層面,店員表示,該店未來是要做線上線下同價的,目前,由于線下店增加了一些成本,售價有調高,但未來線上線下會打平。
04/倉促
整體來看,京東匯首店基于物流倉配、“店倉合一”,有明確設想。但在線下運營層面,京東匯首店的開門營業顯得有些倉促。具體表現在三方面。
一、缺貨。
店內許多貨架是“空”的,沒有足夠的商品進行陳列。缺貨的主要原因可能是門店與京東物流系統還沒有實現對接,整套系統開發可能比較倉促。因為京東在線上平臺,自營了龐大的商品庫。因此,京東在商品層面是有條件做得更好,并形成差異化經營的。目前的缺貨,按京東的經營體量來看,有些不應該。
二、賣場氛圍。
京東匯首店的賣場氛圍顯得比較“呆滯”。談不上有多大商品表現力。對于一家選址購物中心經營超市業務門店來說,店內客流并不理想,消費者缺乏進店理由。店內商品,大量陳列母嬰、美妝、酒水、休閑零食。這些都是毛利表現不錯的品類,但問題是靠什么商品吸引進店呢?組合的邏輯又是什么?
剔除“店倉合一”的線上線下一體化配送價值。京東匯線下經營的優勢體現、切分市場的“抓手”、有哪些差異化舉措,也看不太清楚。店員稱京東匯已經引入一個臺灣超市團隊來操盤線下門店,做賣場氛圍。但首店開得比較急,臺灣團隊還沒有“到崗”。
三、電子價簽未啟用。
京東匯首店以較大投入,在三線市場應用了全系電子價簽,京東匯的電子價簽仍還未被啟用。店員稱,還是系統問題、對接問題。還在調試。所以,這家開架式、開放式售賣的超市門店,到目前為止,都還是沒有價簽的,消費者只能看商品,不能直接獲知價格信息。要獲得價格信息,只能“呼叫”、等待店員前來,或者,拿商品去收銀臺獲得“驚喜”。
目前,京東正在大力向線下延伸業務。京東各個事業部根據各自需求,似乎都有相關計劃。內部似乎給了各大事業部很大權限,來做線下業務延伸。有點像是在“賽馬”,看誰能夠跑出來,或者說,誰跑得更好。
基于很多線上電商準備要下線,結合實體的力量帶動發展也是體現了實體必不可少的重要地位。但現在大談實體,并不是實體突然就能飛速發展,做好實體是基礎,接下來的必須通過加速器:互聯網和金融來打開局面快速精準發展。所以抓住連鎖第三次崛起的突破打法是:一體兩翼(實體+互聯網+金融)。
本文轉載自連鎖內參君,如牽涉版權問題,請與管理員聯系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