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書店轉型一直是社會關注的話題。然而,書店究竟轉向哪個“形態”,卻也始終沒有很明確的做法。最近,河北省保定市一家新華書店成為“網紅”,乃因這家書店以“新鮮空氣”為主題,在外形設計和理念內涵上都下了不少工夫來打造新品牌形象,并由此獲得了德國紅點獎最佳設計至尊獎。
根據今年8月北京開卷發布的《2017年上半年全國圖書零售市場分析報告》顯示,全國圖書零售市場規模繼續保持增長,全國圖書零售市場同比增長率保持在10%左右。從實體書店和網上書店分別來看,渠道差異明顯,分布格局尚未平衡,實體書店市場規模基本穩定,而網店持續快速增長,規模首超實體店。這也可見,盡管全國圖書零售市場前景可觀,但實體書店在圖書銷售方面仍然面臨著很大的挑戰。轉型始終是接下來國內傳統實體書店的首要任務。
那么,談到實體書店轉型,尤其從這兩年許多書店紛紛仿效的變化大概能看到,讓“概念”貫穿于書店經營是共同的特點。簡單來說,就是取一具有文化質感的意象,融合現代生活的精神追求,從而打造書店的設計靈感與理念。比如,像上個月言又幾在杭州地區新開的第一家門店的入口處就用江南地區種類豐富的植物種子,來展示言又幾的發展冀求。此外,其空間設計據說也借鑒了杭州地域文化的代表符號 “西湖”,令讀者相當心馳神往。如此用心用意的設計,對書店“顏值”的極致追求,其實在今天國內的書店中并不鮮見。
不可否認,這種“顏值”變化也是屬于傳統實體書店轉型的一種體現,為了吸引讀者,讓書店成為“網紅”都是很不錯的策略。但是不是所有傳統書店都要加入“高顏值”的隊伍,在成為“網紅”這條路上竭力奔跑不息,才可能看到轉型成功的曙光呢?互聯網給傳統書店帶來的沖擊的確非常巨大,但在時代的滔滔洪流中假如連書店當初最基本的追求也拋掉了,那又何有底氣說自己還是開書店的!當然,這里并不是要否認今天書店的經營多元化,隨著人們精神文化需求的不斷豐富,現代意義上的書店可以增加新的元素,讓自身變成讀者更愿意沉浸其中的場所。
只是,做書店的人始終要明白,書店無論成為如何全面多元的閱讀體驗平臺,其核心始終不離“書”字。也就是說,“網紅”不是實體書店的核心轉型目的,更不是書店的救命草。由此,我不得不想起西西弗的“掌門人”金偉竹說過的一番話。當現在很多人都在標榜“我不止是一個書店”的時候,而他們就認為自己就是一個書店,要堅守閱讀。當大家都在談空間如何美,如何吸引人的時候,金偉竹用了“去妄求真”這個詞。在他看來,從體驗的角度來說,再漂亮的東西看久了也不漂亮,再丑的東西看久了也不丑了。所以,真正的關鍵問題在于如何持續地通過內在美吸引讀者,并與他們形成互動。而且最終再高的品牌、再高的價值也離不開專業性,這種“專業性”便是關乎書的甄選和讀者體驗的質量。
當然,傳統書店轉型還有其他具體的操作問題,但金偉竹的話仍然具有“棒喝”的作用。傳統書店想當一時的“網紅”也許挺容易,若想當百年的“網紅”書店,經營者依然要在思維轉變上做長遠的思考和計劃。
本文轉載自深圳商報,如牽涉版權問題,請與管理員聯系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