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咖啡館里看表演,在文藝小店里做手工,在商場頂樓邂逅一場復古集市……如今,越來越多的商場不再拘泥于用傳統的餐飲、購物來拉動人氣,而是將目光放在了新的業態上。戲劇、手工、健身、展覽、博物館都能在商圈里找到,除了方便市民之外,也給來到上海的游客更多選擇。不過,怎樣發展出各自的特色,而不是一味跟風,也成為許多商圈面臨的問題。
【商圈建成時就定下文藝基調】
在走廊、轉角,偶遇一場魔術;在咖啡館里,“偷聽”一場好戲……今年5月,一場表演藝術節在新天地輪番上演,將商場變成了一個巨大的露天劇場。這項“文商”結合的創意案例也得到了國際獎項的認可。近日,新天地就憑借表演藝術節在2017亞太購物中心大獎上獲得銀獎,這意味著,這種創新形態的表演藝術節也得到了國際上的肯定。
無獨有偶,淮海中路上的K11則在商場建成時,就已經定好了“購物藝術中心”的基調,目前已經獲得了123個國內外獎項。商場外觀就足夠吸引眼球,巨大的蝴蝶雕塑、透明結構的商場入口、隨處可見的燭臺、藝術雕塑和利用走廊舉辦的小型展覽都讓人覺得“文藝范”十足。在位于靜安區的大悅城頂樓,摩天輪、霓虹燈、舊式工業建筑風格則營造出一種電影中的場景,讓游客從商場的頂樓穿越到了某個不知名的街道,吸引了一批批的市民游客前來一探究竟。
“K11、大悅城的內部建筑結構是他們能成功吸引人流的一大原因。”復旦大學旅游學系教授顧曉鳴告訴記者。早在商場建造初期,管理方就已經將商場的特性和將來在市民中扮演的角色考慮在內。量身定做的建筑風格、跨界店鋪都給消費者提供了獨一無二的體驗。
【新天地轉型三步走】
步入新天地商圈,以石庫門為中心的餐廳、酒吧依舊熱鬧,太平湖邊一年一度的時裝周、商圈各處的時髦元素也聚集了國內外的一批“潮人”。位于辦公區域的湖濱道購物中心,更是在餐飲、購物之外,引入了健身房、瑜伽會所、藝術書店等新興業態。
“對商業地產的運營來說,只有變化是不變的,上海新天地亦是如此。”新天地太平橋項目總經理張良軍告訴記者。開發至今20年來,新天地也始終不斷地進行著商業更新,他們經過3次轉型才步入現在的“升級版”。
基于新天地“中西合璧”的建筑特色,配以餐飲、娛樂設施,這是新天地的1.0版本;之后,新天地在馬當路沿街進行開發,增添了更多國際化的餐飲、酒吧等,這是新天地的2.0版本;2016年起,新天地步入3.0版本,融入了藝術、文化等元素,藝術節就是其中的一項嘗試。在張良軍看來,傳統的餐飲、購物已經不夠吸引人了,實體商業將發展成“多元化的創新社交空間”。
【商圈轉型不能盲目跟風】
近來,在上海的商圈內引入文藝表演、特色展覽等已經不是一件新鮮事了,甚至在全國的商圈中也成為了一股潮流。顧曉鳴曾在上海、深圳等地多處商圈進行考察,在他看來,上海的商圈轉型也像建筑改造一樣,不能把舊的全部推倒,而是要進行“創舊”,在保持并運用原有元素的基礎上,再根據當下的需求創新。
“新天地就是創舊的典型。”顧曉鳴說。新天地自身獨特的石庫門建筑群就是在保護歷史建筑的基礎上,再利用式地開發。在顧曉鳴看來,新天地開放式的結構也適合舉辦室外活動,如何利用好自有的空間結構和創舊特點,精心策劃活動,這是新天地下一步該關注的重點。
走遍商圈后,顧曉鳴發現,上海的商圈特色正在流失,萬達、龍之夢等大商場都很相似。怎樣發展出各自的特色,而不是一味跟風呢?來看看老牌商業街區田子坊,這里曾是滬上最早的文化藝術聚集地,不過,過度的商業化讓這里漸漸失去了過去的文化韻味,田子坊一度被小商品店占據。
上個月再踏足田子坊時,這里的變化讓顧曉鳴吃了一驚,老上海豆花、刨冰、油條…一批“創舊”小吃涌現,讓田子坊的居民和游客都能在弄堂喝豆漿、吃油條的老上海生活,他們自然而然地感受到了老上海的文化韻味,這里甚至比豫園更有氛圍。
“上海的商圈轉型要將自身特色和發展時機結合,有內涵地開發。”顧曉鳴說。他認為,在商圈轉型的這波熱潮中,不能一味跟風,盲目跟進只會套牢。只有將內在機理想透,再不斷地進行嘗試創新,才能真正跟上時代的浪潮。
本文轉載自上觀新聞,作者裘雯涵,如牽涉版權問題,請與管理員聯系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