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萬科而言,10月份它度過了一個或許有些“喜憂參半”的時光。
雖然成功實現4000億銷售,但在“碧萬恒”三強10個月的銷售規模比拼中,這個月萬科被身后的恒大拉近到僅剩100億的差距,與榜首碧桂園的距離則被拋離到將近500億。
4000億規模與土儲
觀點地產新媒體查詢,11月3日,萬科發布公告披露,2017年10月份實現銷售面積247.8萬平方米,同比減少約28.75%;銷售金額367.9億元,同比下降約24.9%。
雖然這個數字足以使萬科首次突破4000億規模,達到了4328.9億元的新高度(較上年同期增長38.8%),但在“碧萬恒”三強中,緊隨萬科之后的恒大已將兩者差距縮小到了105億。
據恒大集團11月1日公布,公司10月份取得合約銷售金額563億元,合約銷售面積約為560.2萬平方米;據此計算,恒大前10月份實現累計銷售額已達4223.4億元,累計合約銷售面積及銷售均價分別約為4247.2萬平方米。
另一方面,據觀點指數11月1日公布,碧桂園1-10月實現銷售金額4793.9億元,與萬科的距離擴大到了465億。
2017年僅剩最后兩個月的情況下,外界開始預測這場規模軍備競賽的走勢:萬科和恒大或許基本上已經失去了逆轉碧桂園奪得第一的可能,最后懸念就是恒大能否超越萬科,把“碧萬恒”改名為“碧恒萬”。
4000億的規模增長,需要現金的快速周轉和龐大的土地儲備支持,萬科也不例外。
據萬科公告披露,10月份土儲方面增加28個項目,分別位于北京、深圳、成都、東莞、佛山等地,合計占地面積212.7萬平方米,計容積率建筑面積521.9萬平方米,其中權益建筑面積364萬平方米,需支付權益價款269.26億元。
在這28個項目中,位于一線城市的僅有2個,首先是深圳羅湖區食品大廈項目,萬科在其中占有權益比例為30%,需支付權益價款為6.68億元;其次是位于北京朝陽區的孫河2902-86項目,萬科在其中占有權益比例僅為9.0%,需支付權益價款為4.12億元。
據萬科此前公布,1-9月累計新增143個項目,總建筑面積約3288.4萬平方米,按權益計算的建筑面積約2099.5萬平方米,按投資金額計算,其中91.6%位于一二線城市。
也就是說,萬科前10月新增項目數量已經達到171個,總建筑面積為3810.3萬平方米,權益建筑面積為2463.5萬平方米。
這樣的拿地速度和強度,在萬科數十年發展歷史中也是絕無僅有的,而這其中,還不包括在廣州搶下的550億廣信資產包。
野村證券10月30日發布的研究報告指出,萬科管理層表示會持續進行土地收購,以增加未來銷售資源,預計萬科全年銷售可達5150億元人民幣。
多元化拿地和業務
在項目儲備方面,萬科不僅邁開了大幅度加速的步伐,而且也增加了多種多樣的拿地渠道。
僅就10月份而言,10月25日,深圳龍華區梅林關城市更新項目代建合同簽約儀式在深圳國際總部舉行,萬科作為代建方參與簽約。該城市更新項目位于深圳市龍華區民治街道,規劃土地用途主要為居住、商業等功能,項目總建筑面積49萬平方米,總價值約200億元。
10月23日,深圳聯合產權交易所公告顯示,萬科大股東深圳市地鐵集團有限公司擬公開轉讓旗下深圳地鐵前海國際發展有限公司65%股權,出讓標的交易保證金為50億元。據悉,至今萬科為唯一競購者。
野村證券認為,這與深圳地鐵存在潛在的協同效益,尤其考慮深圳的土地供應缺乏,可為萬科帶來重大好處。
10月11日,有媒體報道稱,萬科在河北雄安新區注冊成立房地產公司,該公司注冊資本20億元,是雄安新區第一家房地產公司;10月28日,萬科還宣布,雄安萬科建筑研究中心揭牌并投入運營,成為雄安新區首個投入運營的建筑技術研發實驗室,也是萬科繼東莞萬科建筑研究中心后第二個此類型研究機構。
除了住宅項目,商業地產、物流地產、長租公寓等經營性業務,也是萬科日益明顯的多元化轉型方向。
觀點地產新媒體了解,在物流地產方面,10月份萬科累計新增5個項目,分別位于西安、南京、寧波、佛山及沈陽,合計占地面積33.4萬平方米,建筑面積24.6萬平方米,公司權益建筑面積22.9萬平方米,需支付權益價款4億元。
值得注意的是,萬科還投資設立了一宗物流地產投資基金。
據萬科10月11日公布,珠海市乾元晟投資發展合伙企業、深圳市萬科產業園投資有限公司與江蘇省國際信托有限責任公司、寧波博裕物流有限公司、珠海市飛虹壹號投資合伙企業擬共同投資設立一支專業物流地產投資基金,該基金認繳出資總額為人民幣60億元,未來將投資于中國境內確定區域的擬建、在建及已建成的物流地產項目。
在8月份的中期業績會上,萬科董事長郁亮曾對外公布集團的五大業務類型:核心業務(房地產開發和物業管理)、優勢業務(商業開發運營與物流)、拓展業務(長租公寓和冰雪度假)、摸索業務(養老和教育)、潛力業務(“軌道+物業”和混合所有制改革)。
這五大業務類型,基本涵蓋了房地產行業當前和未來的熱門方向和發展重點,但一個問題則是,多元業務分心之下,萬科不再只專注于住宅業務,未來會如何?——“如履薄冰”也許只是一個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