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場零售市場的“搶灘戰”,也是資本推動的又一次變革。圍繞著“人、貨、場”,在認知升級和技術應用的大趨勢下,一場商業模式的改變正在零售行業悄然發生。
在2016年云棲大會上,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馬云以“解放者”的姿態拋出“新零售”概念。隨后的一年來,圍繞“零售有沒有新、舊之分”“哪些技術改變了既有邏輯”“得生鮮者得天下”的討論甚囂塵上。這背后既有零售人的整體焦慮,也有消費升級、供應鏈優化的現實要求。制造商、零售商和互聯網企業,都不愿錯過這波風口,但誰能笑到最后?哪些“現象”能夠變成“趨勢”,影響人們未來生活?
“圍城”:城里人想出來,城外人想進去
近日,物美與多點Dmall聯手改造的物美聯想橋店正式運營,這被外界看作是又一家商超巨頭加入新零售之戰。此前,永輝超市通過超市+食材餐飲+ APP的模式,孵化品牌“超級物種”;新華都、三江購物及聯華超市股價上漲,除阿里入股的加持效應外,新零售的轉型預期也是推動因素。
就在傳統零售商尋求線上資源之際,互聯網企業卻在線下“跑馬圈地”,深耕商場、超市消費者流量。
2017年7月份,馬云亮相盒馬鮮生上海金橋店,這象征著盒馬鮮生正式被阿里巴巴驗收認領,經過一年半迭代升級,盒馬模式進入快速發展期;網易創始人丁磊也對媒體表示,“通過網易考拉、網易嚴選等電商業務,花三到五年時間再造一個網易”;京東集團創始人劉強東則坦言,未來五年將開設超過一百萬家京東便利店,這是京東又一個線下項目。
為何傳統零售商謀求“觸網”,而互聯網企業苦心尋求“落地”?在日前舉行的“2017轉型之戰:擁抱新零售”千人課堂上,參會嘉賓的觀點一針見血。
在上海大悅城總經理危建平看來,“新零售”成為熱詞,一定程度源于傳統零售交易下行,盈利壓力增大;互聯網企業線上流量枯竭,導流成本增加,反映了業界的整體焦慮。此外,風投資金的追捧也給“新零售”加了一把火,催生了對零售商業模式轉變的更多嘗試。
“就在零售商和互聯網企業發力新零售之際,制造商則更多持有‘觀望者’的心態,‘誰能擴大我的銷量,提高我的盈利水平,我就跟誰玩’,但卻不愿失去渠道和價格的主導權。”財經知名作家吳曉波在千人課堂上如是說。
吳曉波認為,在生態圈中互聯網公司的優勢是支付、流量和資本,零售商的優勢是空間、運營和用戶,制造商優勢則集中在產品和用戶上。三者的身份標簽逐漸淡化,身份迭代和業務交叉的情況時有發生,至此新零售領域的“三國演義”逐漸顯現。
新零售的“三國演義”:改變了什么?
“新零售是以大數據支撐場景洞察,以體驗設計為基礎構架的新信用關系和新效率體系。”中國電子商務委員會執行秘書長吳聲對人民網記者表示,零售升級的本質是認知升級和供應鏈升級,其核心是數據的運營能力,是對用戶的洞察、預測和研究,從知道、懂得、理解變為識別、預測、預判。
吳聲認為,未來,依托于旅行民宿、聯合辦公、共享社區、長租公寓等場景零售將快速發展;用戶圈層化的付費會員模式、強社交屬性的關系電商模式、新型媒介電商與策展式購物將快速發展。“太陽底下并無新鮮事”,要回到商業的原點、回到服務的起點、回到零售的規律,在互聯網技術應用的土壤下孕育新零售。
記者梳理發現,新零售的“現象級”品牌逐漸顯現,例如嚴選模式,是基于制造能力的流量式兌現;小米、美好的店,是基于制造能力的品牌化兌現;名創優品、果蔬好,是基于制造能力的集采式兌現;飯爺、貓王收音機,是基于人格化品牌與跨界營銷;紅嶺、尚品宅配,是基于定制化創新與生產線再造,等等。
“新零售最大的改變是從以渠道為王向產品為王轉變,進入了以產品為中心的小而美精選時代。”名創優品創始人葉國富認為,刻意營造場景與為了渠道建設渠道的商家,忽視了產品本身的工匠精神,業績仍然上不來。而一些品牌視產品為核心,盡管線上發力微乎其微,但下線商鋪車水馬龍。
全聯房地產商會商業地產研究會會長王永平對人民網記者表示,零售無所謂新舊,關鍵是要把產品賣出去、提高復購效率。但有些人將精力過度放在了模式、場景等外在因素,零售環節的基礎設施容易被模仿,不易復制的是產品和服務本身的價值。回歸產品為核心的商業服務鏈,設計符合消費者需求、性價比高的產品,在適合的環境里用好的服務去銷售,這才是良性的零售閉環。
“無復合、不業態,新零售的業態復合不是簡單混搭,要強調內在的消費邏輯,‘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飲’以客群進行組合,體現了用戶分層能力、供應鏈能力、履約能力。能否找到客戶群體,提高零售復購率,將是新零售區別于傳統零售的重要特點。”王永平說,要將互聯網技術作為工具,對大數據要利用但不盲目迷戀,通過快速、深度分析將其轉化為商業價值更為重要。
不做“現象”做“趨勢”:行穩致遠怎么走?
利用互聯網技術、尊重消費者體驗,無疑是零售市場“搶灘登陸”的良機。但彎道超車也最容易翻車,如何行穩致遠考驗著行業的智慧。
“之前大家問‘誰在做新零售’,現在問‘誰還沒做新零售’,過了十年‘誰還在做零售’,創新和堅守是基于持之以恒的投入。一段時間業界關注無人零售,有人認為這是新零售的具體表現。無人零售的源動力是解決商場收銀臺的排隊問題,但現在商場不是排隊的太多而是人氣弱、沒有人。”王永平認為,新零售業態的創新要不忘初心、回歸真本,這才能創造更多價值,吸引消費者回流。
針對基于制造能力的集采式兌現,葉國富認為,新零售品牌走的長遠要注重三個環節,首先是具備產品思維,認識小而美產品“三高”“三低”特點,即高顏值、高品質、高效率,低成本、低毛利、低價格;其次是找對供應商,研發出滿足市場痛點的好產品;第三是與制造商建立超越買賣的關系,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生態供應鏈,參股優質供應商形成核心伙伴關系。
“對新零售而言,消費者的話語權將覆蓋零售商的主導權,新型媒介電商要具備買手能力和策劃能力,排行、榜單等簡單、短列、高效的消費決策會發揮更大作用。”吳聲認為,C2B將對B2C進行覆蓋,零售行業正在迎來真正意義的精準商業,數據背后是零售結構的知識拼圖和認知躍遷。
吳曉波對人民網記者表示,目前新零售領域的變化很快,但還缺乏爆款產品和相對成熟商業模式。數據分析、提高復購率、數據去中心化、用戶沉淀等能力,亟待提升。小公司的數據更鮮活、獨特,有標簽效果;如果平臺級公司的數據開放,將對構建中國商業信息基礎設施起到推動作用。
“新零售呈現百花齊放的態勢,一些品牌的出現和消亡快速更替。商業模式創新和技術應用需要時間去沉淀,再過一到兩年時間,業態的發展會更加清晰。”吳曉波說。
本文轉載自人民網,作者李彤,如牽涉版權問題,請與管理員聯系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