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體書店在在歷經前幾年的閉店潮后,行業復蘇跡象明顯。實體書店從過去的單一圖書售賣,轉為文創產品、餐飲等復合式的經營方式。圖書銷售或不再是大多數實體書店占比最高的經營業務,文創、餐飲正在成為新增長點。
隨著“全民閱讀”的不斷深入,實體書店在在歷經前幾年的閉店潮后,行業復蘇跡象明顯。同時,各個地方政府在近兩年內開始密集出臺實體書店扶持政策,內容包含土地、稅收、銀行貼息等多個方面。
21世紀經濟研究院在對全國主要城市實體書店經營狀況分析后認為:
第一,實體書店復蘇跡象明顯,從選址上更加傾向于在大型購物中心內開設,從過去的單一圖書售賣,轉為文創產品、餐飲等復合式的經營方式;
第二,圖書銷售或不再是大多數實體書店占比最高的經營業務,文創、餐飲正在成為新增長點;
第三,實體書店的復蘇依然受網絡銷售沖擊,盡管多地出臺扶持政策,但難以再現過去的景氣度。
現狀:實體書店景氣度復蘇
國內實體書店現狀究竟怎樣?
21世紀經濟研究院發現,不同地區或城市的實體書店景氣度并不一致,行業總體上出現復蘇,但難以重現過去的景氣狀況。
截至2016年末,陜西省有2194家實體書店(含發行網點),其中新華書店326家,郵政730家,其余民營1102家。2005年,陜西省有2650家實體書店(含發行網點),與當時相比,十年間減少了近500家。
廈門市在近兩年增加了一定數量的實體書店。2015年廈門獲得出版物銷售許可的實體書店增加了40家,2016年增長的速度更快,僅廈門島內就新增了61家,當年底廈門實體書店的總量有望恢復到400家。
據成都市文廣新局相關數據,2016年成都市出版物銷售總額達5.82億元,實現連續兩年增長。成都市有實體書店約770家,成為了全國品牌書店集聚度較高的城市。
盡管如此,網絡銷售對實體書店的沖擊仍在繼續。數據顯示,2016年全國圖書零售市場銷售額為701億元,同比增長12.3%,但實體書店和網上書店的銷售比例卻顯示了不同的局面——實體書店銷售額同比下降2.33%,網絡書店銷售額同比增長30%,并且網絡書店銷售額首次超越書店。
21世紀經濟研究院認為,網店對實體書店造成的沖擊主要表現在:網購圖書折扣更高,選書更加便利。
哪些城市最需要實體書店?
數據顯示,公立圖書館數量與藏書較少的城市,當地居民或存在比其他地區更強烈的需求。
經過對2016年各地的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統計公報梳理發現,在經濟總量排名靠前的省會城市及直轄市中,北京、成都、杭州、重慶、深圳、武漢和貴陽等城市公布了其公立圖書館的藏書數量。
其中,大部分公立圖書館的藏書數量都高于1000萬冊,北京市以6264.7萬冊的藏書數量列首位,深圳市以3604.25萬冊的數量列次席,公立圖書館藏書數量低于1000萬冊的城市是武漢市和貴陽市,分別為430萬冊和403.07萬冊。
就常住人口人均擁有圖書量數據而言,深圳市以人均3.0冊的數量居于榜首,北京市以2.88冊列次席,杭州和成都以超過人均1冊。而重慶、武漢則僅有0.47冊、0.39冊。
就功能性而言,公共圖書館的功能主要有兩種,第一是以規模化成為本地藏書量最全的圖書館,第二種是下沉到基層,以小型化的圖書室為主,可以為社區居民提供便利性的閱讀場所。
而民營實體書店,其經驗規模則在上述兩種模式之間,即在提供一定數量圖書的同時,還具備了社交功能。
轉型:圖書銷售占比縮小
21世紀經濟研究院認為,傳統書店的功能方式轉變是關鍵,即從單純的圖書銷售,轉為包含講座、餐飲等社交功能的復合式經營。
為迎合復合式的經營理念,大部分書店選址也從單獨的街邊店鋪進入綜合性購物中心。
以成都為例,根據地產研究機構世邦魏理仕提供的數據,成都本地的書店“言幾又”在成都共開設6家門店;最早進入成都的復合式書店品牌西西弗,在成都擁有7家門店;國營書店新華文軒則擁有4家門店,這些書店均分布于成都的各個購物中心內。
近兩年各個地方政府出臺的實體書店扶持政策中,也在重點強調政府引導實體書店復合化發展。
2017年4月,上海市發布的《關于上海市支持實體書店發展的實施意見》的通知中,特別提到要“創新發展實體書店經營模式”。具體內容為,積極培育壯大市場主體,鼓勵新華書店等國有實體書店升級改造,探索多元經營模式,實現與影院、餐飲、文化創意等休閑文化產業的融合發展,建設成為集閱讀學習、展示交流、聚會休閑、創意生活為一體的綜合性文化體驗消費中心。
內蒙古提出的扶持政策也要求,實體書店在未來要進一步融入文化旅游、文化用品、創意設計、教育培訓、商貿物流、兒童玩具、視聽和數碼體驗、電影、咖啡茶座、電商等業態,努力把實體書店建設成集閱讀學習、展示交流、聚會休閑、創意生活、便民服務等功能于一體的復合式文化場所等。
實體書店復合式發展帶來的一個結果是,圖書銷售收入將不再成為一家書店最關鍵的收入來源。
以言幾又為例,目前該書店的圖書銷售在總利潤的占比降到40%左右,未來可能會到20%,最大收益則是文創產品和咖啡的收入。
21世紀經濟研究院注意到,這一現象不僅發生在中國。在2017年成都“亞洲書店論壇”上,意大利最大的連鎖書店菲爾特瑞奈利集團首席運營官阿貝托·里瓦爾托稱,“僅有30%的銷售額來自于書店的書籍銷售,而70%都是同創新和改變結合起來的,因此在書店如今的盈利結構中,圖書銷售已經不在首位”。
本文轉載自21世紀經濟報道,作者李果,如牽涉版權問題,請與管理員聯系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