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先有更多的實體書店,還是消費者先有良好的閱讀素質,我想還是前者應當在先。
這段時間,我經常到市區的幾家“書咖”去看書、買書。除了主觀上感覺各“書咖”的客流量較以往有提升,還明顯發現它們越來越“不像書店”了。
原因有二:一,餐飲內容多了,在此小聚的人不少;二,來買書的孩子常玩鬧,產生一定噪聲。一些消費者既覺得“有些吵”,但有時也樂享其中。對于這種消費環境,人們并不完全反感。
如今喜歡讀紙質書、逛書店的人又多了。曾有調查顯示,在所有圖書載體中,51.9%的網民表示更偏愛紙質書。很久不進書店,猛然走進“書咖”,有些意外在所難免。
說實在的,經營者選擇“餐飲+圖書”的模式,比單純搞餐飲或開書店,盈利渠道更廣。尤其是在傳統餐飲競爭激烈、實體書店發展較緩的市場前提下,和公眾對線下閱讀質量高要求的消費心理面前,“書咖”的產生可謂必然。
不過,這到底是以實體書店為噱頭搞餐飲,還是以餐飲內容為賣點開書店呢?我個人認為,無須非斷個所以然出來。
衡量城市文化氛圍的前景,實體書店是指標之一。在現實中,實體書店的數量比質量更重要。再具體到數量上,私營實體書店所占比例自然要比公立圖書館高一些——盡管在未來的城市規劃中,公立圖書館、社區圖書室的“全覆蓋”是趨勢。不過,在此過程中,私營實體書店仍會在相當一段時間內,扮演過渡者的角色。
那么,私營實體書店在經營過程中,應以哪種形式維持、發展下去,這就勢必不能局限在傳統之中。坦率地講,這本身還是一個商業問題:賣書不能賺錢,就必須另想辦法。哪些方式更能盈利,是經營者考慮的首要問題。
從這個角度看,“餐飲+圖書”等商業化的經營模式只是一個開始。未來,我們或許將在實體書店里玩游戲、開會、觀展等。或者,其他行業的老板,也將實體書經營納入自己的產業中。若此得以實現,難道不能說是實體書店的突破嗎?
2016年,中宣部、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發展改革委等11部門聯合印發了《關于支持實體書店發展的指導意見》。其中指出,“創新實體書店經營發展模式”是推動實體書店建設的主要內容之一,并且要“實現實體書店由傳統模式向新興業態的轉變”。可見,鼓勵實體書店創新經營,政府亦在力促。
在進入移動互聯時代后,行業融合發展已是常態,舊有觀念乃至“精神潔癖”遭受沖擊不可避免。退一步說,是先有更多的實體書店,還是消費者先有良好的閱讀素質,我想還是前者應當在先,畢竟商業化遠非“庸俗化”。因此,讓實體書店好好活下去,或許更重要、更現實。
本文轉載自洛陽網-洛陽晚報,如牽涉版權問題,請與管理員聯系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