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體育總局于8月9日公布了全國首批96個運動休閑特色小鎮名單。運動休閑特色小鎮又被業內稱為“體育小鎮”,在國外已有數十年的發展歷史,但在中國是近兩三年隨著體育產業成為“風口”才成為“熱詞”。
但體育小鎮會不會披著體育產業的外衣,事實上仍是以房地產開發和以房產項目售賣為根本目的呢?這一直是外界的一個疑問。
體育小鎮的項目投資往往都達到數十億元乃至上百億元,對項目開發的企業而言,著眼點是什么?
萊茵達體育發展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高繼勝表示,“體育產業發展,物理空間是基礎,沒有這個物理空間,體育賽事、教育培訓等都無法落到實處,產業也無法發展。”
無論是體育小鎮建設,還是目前在城市中比較流行的體育綜合體建設,均體現了滿足體育產業發展所需的物理空間的要求。
既然是體育小鎮,也需要看到建設小鎮的價值回報來自于“體育”。高繼勝表示,“這些小鎮的規劃定位都是基于當地的經濟、人文、社會等基礎,并與特定的產業相融合,形成主題鮮明,符合人居基礎,既有產業導入又與體育旅游、教育培訓、商貿等結合的復合式業態。”
在當前國內體育小鎮的開發熱潮中,不乏知名地產商的身影,但如果相關企業僅僅是著眼于房地產項目本身,而未能發掘出體育在全民健身、大健康、文化旅游、產業升級等方面的價值,實際上將很難得到地方政府的信賴,也很難獲得真正意義上的體育產業價值回報。
義烏市副市長駱小俊認為,地方政府對于體育小鎮的開發建設有著“體育”方面的切實需求。
比如對于義烏來說,城市的經濟發展已經到了一定的階段,但在全民健身和大健康領域,必須承認城市是有短板的,體育產業是一個朝陽產業,義烏的目標是通過5年左右的時間,把“大健康”培育為當地又一個千億級產業。
也就在國家體育總局發布全國首批96個運動休閑特色小鎮名單的當天,國內知名地產企業萬達集團在官方微信公眾號發布了一篇文章——《解密萬達最新大動作:變輕的萬達正在駛向藍海,你看懂了嗎?》。
文中寫道,“萬達徹底告別了房地產,從此大步走上輕資產之路”、“現在,萬達手里的輕資產公司包括萬達商業管理、萬達電影、萬達酒店管理、萬達主題娛樂、萬達兒童娛樂、萬達體育以及大健康產業。”
“除了商業管理公司之外,其他公司瞄準的都是處于快速增長期的文旅市場。”
這篇文章在國內引發了高度關注,被解讀為萬達剝離地產業務的明確信號,而體育同樣是萬達認為可駛向的藍海領域之一。不過,這篇文章目前已經被萬達官方刪除。
今年以來,已經明確表示進軍體育小鎮、發展體育產業的國內房企已多達20多家,同時,像當年的萊茵置業和今日的萬達這樣,已經和計劃剝離地產業務的國內房企也有20多家。
在高繼勝看來,“越來越多的地產企業會走向多元化,涉及以地產為核心的上下游產業。基于地產的屬性,體育將是一個很好的發展方向,在物理空間的打造、運營上等具有特有的優勢。當然,并不一定要全面轉型,合作共贏、集成發展,才會是未來的主流。”
在另一些業內人士看來,國內地產行業的暴利時代已經過去,尋求新的業績增長點成為國內大多數房企必須考慮的問題。
放眼未來十年,體育正是中國公認的三大最具價值的產業之一,國內房企在這個時候作出涉足體育產業乃至全面轉型體育產業的選擇并不讓人意外。
盡管體育小鎮是近兩年才在國內興起的概念,但體育與房企的緊密聯系,卻是長期以來都存在。最典型的案例當屬國家體育總局旗下唯一的上市公司——中體產業。
然而,背靠國家體育總局大樹,身為A股體育板塊龍頭企業的中體產業,長期以來的主體業務卻是房地產開發。
中國體育科學學會體育產業分會秘書長、上海體育學院教授張林在談到“中體產業”異樣的發展道路時,道出了中國體育產業面臨的另一大困局——盈利模式到底何在?
實際上,自2014年10月《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又被稱為“46號文件”)頒布以來,體育產業成為中國增長速度最快的行業之一,體育產業的未來發展對中國經濟的整體發展狀況越來越具有重大意義。
據張林介紹,無論從體育產業增加值還是從體育企業數量增長幅度而言,體育產業的發展速度都高于全國各行業的平均發展速度。
不過,在體育產業火熱的背后,必須冷靜地看到,整個行業仍在探索盈利模式。
這一方面與中國體育產業的基礎差,全民的體育消費市場和體育消費觀念還沒有建立有關;
另一方面,在張林看來,是體育產業的一些核心資源目前仍未充分向市場放開,這些方面的改善都有待中國體育改革的繼續推進。
本文轉載自中國青年報,作者慈鑫,文章內容不代表本站觀點,如牽涉版權問題,請與管理員聯系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