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購的興起,給線下商鋪以重創。網上零售正在從數字產品,到書店、家電、服裝、日用品、食品甚至生鮮,一個一個品類逐步滲透。在電商和實體零售業的競爭過程中,實體零售格局也發生了很大變化。
近年來,百貨店和大賣場,這兩個占據零售主導地位的業態正在被削弱,而“小而美”“接地氣”的社區商業針對居民的剛性需求規劃業態則獨具魅力。最近,國內諸多實體零售商更是加快進入社區商業這個板塊,比如家樂福、天虹、王府井百貨、蘇寧等。阿里、京東等電商巨頭也在布局社區店。
“在電商和實體零售業競爭博弈的過程中,實體的格局也發生了重大變化。百貨店、大賣場零售的主導地位逐漸被削弱,同時購物中心、便利店,一大一小兩種業態,在整個零售格局中的地位也漸漸凸顯出來。”8月4日,在貴陽召開的“2017中國社區商業論壇”上,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秘書長裴亮表示,社區商業面臨著機遇與痛點并存的發展現狀。
“社區商業將是電商和實體店博弈的最后一塊陣地。”裴亮認為,電商和實體零售博弈至今,正在逐步趨向融合,產生新的合作模式,即不再是以往的“零和博弈”,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隨著消費不斷升級,零售業態創新及格局變遷也在持續顯現,而依托社區發展的中小業態逐步顯露強勁發展潛力,廣受各方關注。國辦關于推動實體零售創新轉型的意見也指出,要推動連鎖化、品牌化的企業進入社區。
商務部日前發布的《中國零售行業發展報告(2016/2017)》顯示,截至2016年底全年商品零售額近29.7萬億元,同比增長10.4%。從2016年下半年以來,實體零售出現結構性回暖跡象。
從具體業態來看,2016年便利店、購物中心、超市銷售額增長較快,而專業店及大型百貨的增速相對較慢。面對網絡零售的消費分流,實體零售在經歷轉型升級陣痛之際,不同業態的發展出現了明顯分化。
裴亮認為,移動互聯打破了傳統商圈的物理概念,以消費者為核心的商圈正在替代傳統以商家為主、物理劃定的商圈。從定義上看,社區商業是以社區范圍內的居民為對象,為半徑三公里以內的消費者提供便利和服務,足不出戶就可以解決日常消費問題的業態。
眾所周知,社區商業最基本的消費人群就是周邊居民,主要為周邊居民提供基本生活用品和服務,商業特點是為民、便民、利民,涵蓋日常生活中的各個方面,打造“生活最后一公里”圈子。
隨著大型購物中心“跑馬圈地”的黃金時代過去,城市中心型商業逐漸趨向飽和。數據顯示,在西方發達國家,社區商業占社會商業支出總額的60%左右,而這一占比在中國目前還不到30%,可見社區商業仍然存在較大發展空間。
在弘章資本創始人翁怡諾看來,一線城市中,在2萬平方米甚至更大面積的大賣場不斷關店的背景下,社區鄰里中心零售的出現和成熟為商業重構提供了很好的機會。
“商業社區的概念從整體上說,比較適合2-3萬平方米鄰里中心的范疇,里面的業態可以是多元化組合。”翁怡諾把社區商業最主要的表現形式歸納成三大形態:第一是生鮮類型的社區超市;第二是能夠做外送的快餐餐廳;第三則是精品的生活小百貨,主要出售家居類商品。
從今年上半年新零售品牌的融資金額來看,便利蜂、繽果盒子、在家點點、愛便利、貨圈全均獲得了超過六千萬的投資,不難看出資本方對于社區商業的青睞。“基本上把生鮮和餐飲這兩個東西做好,社區的基礎流量就已經在那里了。”翁怡諾認為,在新零售投資異常熱鬧的一年中,一個關鍵邏輯是,線上線下融合實現了雙向導流,從而也增加了用戶黏性。
除了提供日常生活用品以外,服務業態也是社區商業的一大亮點。隨著中產階級崛起及消費升級加速,居民對社區提供服務的要求也越來越高。
有業內人士認為,如今零售業從線上往線下走的趨勢明顯,帶社交體驗的場景構造是一個發展重點。“我們發現,在一線城市的社區商業重構里,已經出現了一些非常新奇的商業內容,我們看過把共享辦公放在社區里面,甚至把寵物醫療置于其中。”
盡管社區商業的發展熱火朝天,但面臨的痛點也不容忽視,包括政策、規劃、經營等層面,這些最終體現為消費者的痛點。裴亮表示,社區商業的發展規劃是最直接的挑戰,長期以來國內商業地產開發都是自由式生長,配套設施不合理。
“從社區商業服務業發展來看,進入社區普遍面臨著成本高、品牌連鎖難以進入的情況,背后和我們的體制都有關系。比如家政服務業由于政策因素的制約,很難形成規范化、規模化,成為連鎖經營的品牌。這導致社區商業在為消費者提供綜合服務的各種解決方案時,缺乏品牌和規范,所以消費者覺得不方便、不放心。”裴亮分析道。
不過,正是這些痛點為社區商業經營者提供了發展的機遇。社區商業經營者通過不斷創新,將為未來深耕社區商業創造更大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