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感佩他對臺灣的付出,尊敬他對華人世界的貢獻,但是更心疼他白了頭發的辛酸……”
在誠品書店創始人、董事長吳清友先生因病猝逝的訊息傳出一小時二十八分鐘之后,龍應臺難掩悲傷地如此表示。她的情緒,代表了諸多華人的心念。在微信朋友圈里,無論是否有過交集,人們幾乎清一色地表達著自己的震驚與哀思,他已千古,身后毫無爭議!
過去28年,吳先生所創辦的誠品書店早已超越了一家書店的范疇,幾乎是作為人們某種精神寄托的存在,更儼然是知識分子的朝圣之地。在臺北,誠品書店就像一座永不關燈的文化長廊,長夜漫漫,男女長幼匯聚,如饑似渴地汲取,并樂得在此消磨夜晚的時光。
這恰是吳先生所倡導的理念。他篤信“空間有靈,人在不同的空間亦孕育出不同的靈性”,所以,誠品書店的核心理念之一,就是創建場所的精神及氣質。這就不難理解,世間書店千萬間,為何誠品更得人心、聚人氣?那是因為,誠品早已不是一間賣書賣文具的場所,而是處處營造將顧客還原為讀者、還原為人的氛圍,“誠品的終極關懷是人、生命、閱讀”。這與太多僅僅將顧客作為“金主”的商家思路截然不同,前者獲得是充分的尊重感,后者只能被剝奪被算計。
也因此,盡管誠品書店的營業額不過四十億元人民幣,但其影響的深度及廣度卻難以估量,他甚至有可能引領一種充滿人文精神的經營思潮,歷久而彌新。吳先生也曾表示,“誠品書店”乃是他的父親題寫,財物有時盡,“誠”字卻可受用終生,這也是誠品書店最重要的起心動念。
不出所料,類似理念,注定要經歷萬般坎坷。誠品書店能有今日光環的背后,是吳清友先生15年的負債堅持,以及28年的堅守。如果簡單比較,13年的虧損,即換來了市值600億美金的京東商城(京東于2016年宣布盈利,此前被形容為“萬年虧損王”),即便如此,京東創始人劉強東曾遭遇投資人的莫大壓力,以至于一夜白頭。曾患重癥的吳先生所承受的壓力,由此可見一斑。但他仍然初心未改:“當今社會,不缺精明的生意人,更缺一種對好理念的堅持”。
2012年,筆者與一些企業家在臺灣誠品書店與吳清友先生當面交流時,他的一句“沒有錢,誠品活不下去;沒有文化,我也不想活”,令諸多在場的企業家頗有共鳴、不勝唏噓。
如果將吳先生還原為一個創業者來看,這種理念、這種精神自然更加珍貴。在“大眾創業”風起云涌之際,因為國人慣常的“一哄而上、一哄而散”,種種怪相難以言說,絕大多數創業者都是異常浮躁的,不惜數字造假、涂脂抹粉、概念橫飛、風口肆虐,天天追逐者投資人的熱錢與估值;所有的投資人都是急功近利的,天天夢想著投出另一個京東、再一個滴滴,幻想著兩三年拿回幾十上百倍的回報。等到風口散盡,則是曲終人散、一地雞毛。這期間,理念尚且談不上,更何況是好理念!
吳先生在3年前的一次演講中還提到:“真正知道一個理念至少需要花20年的時間;至于親身體驗而深信不疑,則需要30年光陰;要能夠隨心所欲地應用,將要耗掉50年的生命。”言猶在耳,吳先生已駕鶴而去,時間定格為:享年67歲,堅持誠品28年!
本文來源于鳳凰評論作者張剛,如牽涉版權問題,請與管理員聯系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