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的商業地產,不再是個人買家的秀場,他們將陷入“無房可買、無資格買、無能力買”的尷尬境地。
商業自持向全國蔓延,開發商將無房可賣
從北京到深圳、成都,商業用地自持,已經逐漸蔓延到全國各地。在規定的年限內,所有人都將面臨著無商業地產可買的狀況,或者說可供購買的資源十分有限。
2016年11月16日,位于北京市海淀區永豐產業基地的18號、19號地,采取“限房價、競地價”的土地出讓方式,最終以100%自持成交。其中,19號地包含的零售商業部分,首次出現商業用地自持。第二日,同樣位于永豐產業基地的地塊,商業部分出現10%自持。
2017年5月5日,北京市成交兩宗商服用地,分別為房山長陽鎮和順義高麗營,前一宗要求對該經營性地上建筑面積100%持有20年,后一宗要求自持比例不低于50%,持有年限不低于20年。這是繼3.26商辦新政出臺后的首批商業用地出讓,同時,也是全國首次真正意義上開啟自持的商業土地模式。
5月18日,北京市豐臺區麗澤金融商務區出讓兩宗商業用地,要求競得人100%自持,自持年限與土地出讓年限一致,分別為40年和50年。其中,D-01地塊因無人報價流拍。
6月22日,天津津東麗津商住地塊出讓,競買報價到達設置的最高限價后,不再接受更高報價,轉為競報自持規劃商業建筑面積。
7月7日,位于天津寶坻的兩宗商住用地,同樣采取設置最高限價,熔斷后競商業自持的方式。
7月11日,深圳前海桂灣商業地塊,規定競買人10年內不得轉讓,10年后按協議書約定,限整體轉讓。
今日,成都將出讓的6宗土地中,商住混合用地采取“限價競買+競商業自持比例+抽簽競得”的方式,當應價達到設定的宗地最高限價時,熔斷后每次舉牌將增加5%自持商業。此次成都的商住土拍,借鑒了天津模式。
商業用地的自持,從萌芽到全國各地實施,只用了半年的時間。從自持年限到自持比例,要求越來越嚴格,政府逐步加大對商業用地的把控。
寫字樓轉向企業買家,零售時代宣告終結
北京3.26新政規定,在建(含在售)的商辦項目不得向個人出售,開發企業新報建商辦類項目,最小分割單元不得低于500㎡。此前已銷售的再次上市交易可以出售給個人,但購買者必須具備購房資格。同時,要求商業銀行暫停對個人購買商辦類項目的購房貸款。
目前,在北京購買商辦類物業,首先考慮的是資格問題,其次才是經濟實力。如果你已經具備了資格,你會全款購買一套商辦物業嗎?再進一步,你的經濟實力能承擔買一套最低500㎡,且不能貸款的商辦物業嗎?
誠然,商辦物業已經不歡迎個人買家,而是讓它回歸商業屬性,鼓勵企業購買。在經歷新政的洗牌后,預計在今年下半年,北京將有大量的商辦項目入市。
根據公開數據顯示,目前北京寫字樓市場可預見的存量分別為:散售7.2萬㎡、半層/整層14-15萬㎡、整售12萬㎡。
業內人士預計,散售貨量的去化周期約為1年到1年半,之后寫字樓市場將全面由TO C銷售轉向TO B銷售,零售時代徹底宣告結束。
空間家在順義某寫字樓開盤現場,工作人員表示,“個人買家一般都會購買三套、四套房,收房后相互之間打通,租給企業辦公,只買一套的買家很少。”
從市場供應和購買需求兩方面來看,小戶型的寫字樓將逐漸被市場淘汰。據空間家寫字樓數據統計中心顯示,戶型在100㎡以下的房源,約只占11%。
一方面,市場上散售的寫字樓存量逐步減少,整售寫字樓占比加大;另一方面,受3.26商辦新政的影響,個人買家對商辦類產品的購買意愿降低。因此,未來有能力、有意愿購買寫字樓的對象,就只剩下企業了。
小戶型的寫字樓市場需求,則逐漸被聯合辦公取代。它將各個企業“化零為整”,又將辦公空間“化整為零”。在創業之初,一般團隊只有幾個人,與其到處找寫字樓,應對各種瑣事,還不如早日投入到聯合辦公開放的環境中奮斗,與志同道合的人在一起,更有氣氛和干勁。
目前,有能力的企業,已經越來越多的開始購置寫字樓用于自用。在北京,望京成為全球企業總部所在地,全球知名企業大多在此購置整棟或整層寫字樓;在深圳,預計2017年新增寫字樓供應將達到171萬,較去年將近翻一倍。在新供應出貨的寫字樓中,以自用為主的投資需求活躍,企業總部大樓占比近5成。
可以預見,由于市場供求的變化,將導致個人買家逐步退出寫字樓投資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