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年前的茶飲市場還處在一個消費斷層,一面是被看成中老年專屬市場的中式茶館,一面是還未升級的茶飲店。不過突如其來的消費升級浪潮和蓬勃的社交需求,加速了茶飲店的升級換代,以“喜茶”、“一點點”為代表的網紅茶飲店的出現共同開啟了中式連鎖茶飲一種全新的商業模式。
“這個茶聽說在上海要排隊五個小時才能喝到……”國家乒乓球隊員王勵勤曾在微博曬出過粉絲送的喜茶飲品,評論里一水的不理解,“什么茶需要排隊五個小時?”
今年以來,喜茶的排隊狂潮席卷上海、廣州。曾經上海西藏中路東面的喜茶排隊長龍形成了壯觀的景象,“之”字形隊伍從店門口排到了商場大門口。而因排隊而引發關注的不僅有 “喜茶”,在北京,另一個茶飲品牌“一點點”也在復制喜茶的排隊路數,在建外SOHO的一點點門店排隊也是常態。
關于這些網紅茶飲店的收益,有人表示“新中式茶飲”的投資回報十分高,收益堪比炒房。“以某茶飲品牌為例,一個精品店,單日300人次/天,人均金額20元,扣除店面租金、人工工資、原料成本、水電雜費等,年均利潤可達160萬元。而更有層次的標準店、旗艦店的利潤更高。”
不過這種說法卻遭到了喜茶創始人聶云宸的駁斥,聶云宸表示,喜茶的利潤率并不高,“因為原材料等成本,這一塊并不能壓縮。”聶云宸稱在喜茶的成本結構中,茶葉占很大比重,甚至超過了鋪面租金和人力,“有的茶葉零售價賣到2000元一斤”,聶云宸表示,茶葉品質和好壞直接決定了茶飲的質量,原料中茶葉都是原產地定制,這也是喜茶不容易被復制的一個環節。
聶云宸表示,“我不認為這個行業到了風口,風口要有明顯的紅利。”盡管他并不認可茶飲的“風口說”,但茶飲行業進入“躁動期”卻是不爭的事實。據統計,目前茶飲行業融資金額超過13億元,其中天圖資本投資的奈雪の茶、京東創始人劉強東投資了因味茶、豐瑞資本投資了關茶、美亞投資了一點點,以及IDG投資了喜茶,這一系列的融資均昭示著中式茶飲在國內的崛起,這些茶飲品牌統一被對比的是星巴克。
這些茶飲的商業布局也不盡相同::以喜茶為代表的“小草根成長”模式的茶飲店多從三線城市檔口店做起,在品牌升級過程中,不斷加強體驗,其門店環境、風格、氛圍都以星巴克做對標;第二種是“強資源打造”的因味茶模式,因味茶是京東和麥當勞聯合打造的;第三種則是餐飲企業跨界打造的,比如呷哺呷哺旗下的湊湊。
“網紅食品容易快速形成,在極易被模仿的茶飲行業,如何保持產品的持續創新,一直是非常難的課題。”一名創投圈的業內人士指出,資本在進入茶飲后,將推動茶飲產業的上下游產業的發展,原產地茶園以及標準化萃茶機都是受益者。
雖然資本的加持使得茶飲品牌擴張加速,但從茶飲行業目前的現狀來看,大多數茶飲品牌還只局限在發源地市場,全國性的茶飲品牌依然欠缺。此外,很多靠資本推動的茶飲品牌在吸引消費者這點上做的并不好,因味茶就被喜茶創始人聶云宸吐槽“太難喝”。
“中國作為茶葉的發源地,卻沒有誕生一個星巴克咖啡量級的品牌,說明未來市場空間還非常大”,一名投資人的話似乎可以解釋資本為何一窩蜂涌向茶飲行業,在成為茶飲界星巴克這一前景的感召下,中式茶飲企業的追逐戰剛剛打響。
本文來源于中國商網,如牽涉版權問題,請與管理員聯系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