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4日,CBRE發布《2017亞太區市場零售商活躍度調查》。報告指出,在亞太區市場內,全球零售商仍保持強勁擴張意愿,尋求新的業務市場。餐飲零售品牌依舊占據區域擴張主力,與此同時更多零售商開始借助各類創新科技應對消費需求變化,吸引消費者。
亞太區市場新進零售品牌總數 數據提供:世邦魏理仕研究部
亞太本土零售品牌活躍
零售品牌積極布局海外
2016年,429個零售品牌首次跨境進入亞太區各國,其中60%為歐美品牌,40%為亞太本土品牌。部分中國本土零售品牌開始將目光轉向境外,13個中國品牌首次走出國門,在亞太市場增設門店,并將海外布局作為提升品牌影響力的有效手段。
年輕人傾向外出就餐
餐飲品牌成為擴張主力
隨著消費者外出就餐增多,購物中心業主持續加大餐飲租戶占比以提升零售娛樂體驗、應對電商沖擊。餐飲新進品牌數量繼續占據主力地位,從2012年的12%大幅上升至2016年的約30%。CBRE針對亞太區千禧一代消費者(20-29歲)的調查顯示,年輕消費者每月平均有9.7天外出就餐,并熱衷于在社交媒體上分享美味食物照片。
成本上升、經濟前景不確定
仍被視為首要挑戰
世邦魏理仕分析,成本上升、經濟預期不明朗以及優質零售供應稀缺成為市場三大主要挑戰。此外,零售商對消費行為變化和匯率波動的擔憂亦顯著增加。在當前消費者不斷尋求新產品且品牌忠誠度低的背景下,線上零售的優勢更加凸顯并對消費行為產生較大影響;匯率波動曾在2016年對奢侈品業務布局和銷售造成困擾,尤其是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在過去兩年中貶值接近10%,導致部分國際品牌的銷售業績在中國與其它境外市場之間出現分化。
借助創新科技預測消費模式
零售商開始越來越多地借助創新科技,分析并預測消費行為模式,以應對快速變化的消費需求并提升運營效率。68%的受訪零售商表示正在致力于將店內購物體驗與社交媒體平臺進行有效整合,并同時結合線上銷售數據對消費模式進行分析。四成的受訪者表示已經或計劃將客戶數據分析技術引入實體店鋪。但零售商對AR增強現實(7%)、可穿戴科技(5%)以及Beacons(5%)等較為前沿的創新科技應用還仍處于初期階段。
零售商聚焦成熟門戶市場
香港和大陸被視為擴張首選
受當前市場環境影響,大多數零售商趨向實施審慎的擴張策略,并在能夠確保穩定業績增長的市場進行布局。因此發展成熟的門戶市場仍然是最受歡迎的擴張目的地,如北京、上海尤為受零售品牌青睞。調查結果顯示,香港和中國大陸被視為全球零售商在亞太區進行業務擴展的首選市場,其次為日本、新加坡和澳大利亞。
CBRE華北區顧問及交易服務商業部主管希諾(Zino Helmlinger)表示:“北京依然是對于現有和新晉國際品牌具有相當吸引力的市場。去年新進入北京市場的國際品牌中,餐飲約占三成,如From Farm、Putien和Bum Bun Blau Café分別在太古里、頤堤港和北京APM開設北京首店,且在今年保持活躍;其次就是各種類型的體驗式店鋪,如汽車體驗店、書店及健身俱樂部等。這類體驗店不僅積極地在購物中心開設店鋪,同時也在成熟的辦公區域尋找更具發展戰略意義的店面。此外,過去3年來以來,高端品牌一直受到擴張的限制。但從今年年初以來,我們重新看到一些新晉奢侈品牌在核心地段開設旗艦店的需求。”
CBRE華東區顧問及交易服務商業部主管范紅娟表示:“運動系品牌,香水化妝品和生活方式類品牌成為去年搶占上海零售物業市場的三大主力業態。借著全民健康生活理念的普及,運動品牌Lululemon,Under Armour和Adidas乘勢在核心商圈主力店鋪積極布局新店。另外,香化品牌活力依舊,Nature Republic,Hera分別在興業太古匯、SOHO復興廣場,環球港和上海久光百貨開出上海首店。生活方式類品牌持續深耕申城,MUJI在中山公園龍之夢引入中國大陸首家面包烘培店。與此同時,國際品牌持續青睞上海,Victoria’s Secret,Pierre Marcolini,8seconds分別選址上海作為其中國開店的首站。
本文來源于搜狐焦點商業地產,如牽涉版權問題,請與管理員聯系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