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大賣場整體行業低迷程度持續加深,不少大賣場早已開始著手轉型尋求新的出路。與傳統百貨向購物中心轉型相比,超市升級換代的速度似乎更快,“小而精”的精品超市已經成為了新的選擇。不過,精品超市發展的真有那么順利?
今年3月,上海城市超市被曝出與天天果園進行股權方面的合作,甚至企業法人都出現了變更。6月中旬,北京華聯綜合超市股份有限公司以2.94億元的交易價格將持有的北京華聯精品超市有限公司100%的股權轉讓出去。此前一直布局高端精品超市的華聯綜超卻突然變卦,試圖舍掉現有的精品超市,轉向重點押寶社區生活超市。在這些變動背后,高端超市的發展困境也開始顯現。
不少業內人士認為,精品超市業態定義比較模糊,各家都有不一樣的做法,總體上看只是在進口商品比例和裝修上有所體現,經營上叫好不叫座,尤其在跨境電商、海淘的沖擊下,原有的客群迅速轉移。另外一方面,精品超市選址有限,無法規模擴張也導致自身發展空間有限。對比國外發現,精品超市這一國內特色的零售業態在國外其實并不存在。
在一則名為“2015年中國高端精品超市潛力榜TOP 15”中,如果除去城市超市和BHG精品超市,只剩下了華潤系的Ole’、Blt和部分單店品牌,如位于成都國際金融中心的百佳旗下超市最頂級的品牌Great、上海綠光綠庭的日本著名超市系財團UNY的中高端店APITA等。
事實上,被賣身的城市超市和BHG精品超市是目前國內在規模性上占據優勢的精品超市,城市超市自成立至今已有20余年的歷史,目前經營15家門店,分別位于上海和北京。被出售的北京華聯精品超市有限公司2007年開出第一家門店,截至目前,十年間經營15家門店。目前規模最大的是華潤萬家旗下Ole’超市品牌,從2004年第一家店開業至2016年9月,店鋪數約35家,不過分布極為分散,Ole’和Blt兩個精品超市品牌在北京僅有6家門店。
對于此次華聯綜超執意出手高級超市門店的解釋是,由于高級超市這類業態對商圈要求嚴格,客層狹窄,店鋪布局受限,未來發展空間有限。公司轉讓華聯精品超市股權,有利于公司集中資源發展社區生活超市,將目標客層集中在普通消費者群體,是公司經營上的一種調整措施。2016年底華聯綜超的財報數據顯示,拋掉華聯精品超市后,華聯綜超旗下還有140家生活超市和11家高級超市,后者全部位于華東地區。
據了解,目前多家商超企業基本上都有精品超市,除了華聯綜超的BHG精品超市之外,其國內最大的零售商超企業如華潤也有華潤Ole、華潤Blt、城市超市等,但在市場上這些精品超市似乎并不受歡迎。
北京商業經濟學會秘書長賴陽認為,在整個超市業態都備受電商及消費趨勢變化的沖擊下,精品超市也不例外,海淘和跨境電商的興起都對以高端、進口商品為主的精品超市帶來打擊,在他看來,相當多的精品超市只是給消費者一種商品高端、裝修高端的印象,在賣場陳列上讓人眼前一亮,但是實際的購物率并不高,處于叫好不叫座的境地。
實際上,大賣場、超市、便利店等概念屬于舶來品,精品超市至今也只有十幾年的發展歷史,不過對照國外零售業態,并沒有精品超市這一業態劃分。
國內精品超市多起源于對上海、北京等城市外籍人員的消費需求滿足上,并逐步過渡到國內消費升級的中高端人群。而對于高端超市的困局,有業內人士直言,“由于精品超市發展的好不好跟所處的地點有很大的關系,而目前大部分精品超市都位于購物中心,租金很高但是客流量有限,這就導致了精品超市這個業態處于尷尬的境地。”
另有資深人士認為,雖然與傳統的大賣場相比,精品超市的盈利情況略好,但是這個業態需要極度精細化的管理,發展速度太慢,對選址要求也很高,沒有辦法像普通超市一樣擴張。在上述人士看來,精品超市不像時下火熱的便利店等小業態可以迅速復制擴張,無法去講一個資本故事,加上房租壓力遠大于普通超市,時間長了就會出現難以承擔的局面。
此外,如今之所以有越來越多的精品超市,也是受制于購物中心能給出的商鋪面積越來越小,加上人們的消費需求更注重品質,使得大賣場逐漸轉型。但并不是每家精品超市都能做好,需要時間來適應。
本文來源于中國商網,如牽涉版權問題,請與管理員聯系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