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2016年新增購物中心數量33個,面積248.7萬平方米,領跑北上廣深一線城市,體量比深圳、廣州總和還多;2017-2018年,預計本市又將新增65家購物中心入市……日前,上海購物中心協會發布年度分析報告,稱上海購物中心有短期供應過剩的風險,又稱存量購物中心中,6成以上生存壓力較大,運營能力堪憂。
據統計,截至到2016年底,上海共有購物中心181個,商業總面積1390.3萬平方米,其中,中心城區購物中心87家,面積達630.1萬平方米,占商業總建筑面積43.5%,民營開發商開發的商業面積占整個存量市場50.43%。2016年,全市購物中心營業收入總額超過1500億元,占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14%,同比增長10.2%。2010年-2016年,這些購物中心零售業態的總體營收增幅逐步下降,健身護理等新型服務業態和餐飲需求旺盛,營業收入的6年年復合增長率分別為33.6%和21.2%,成為購物中心的主要營收增長驅動。而百貨業態的復合增長率僅為1.9%、電子消費類為2.3%、超商為6.6%。
另根據行業協會對全市161家購物中心的經營數據分析,2016年購物中心總體坪效為1.04萬元/平方米/年,其中,中心城區、體量在5-10萬平方米的購物中心坪效為1.78萬元/平方米/年,高于平均水平。而體量在5萬平方米以下的購物中心受到業態配比和輻射能力的所限,坪效較低,僅0.86萬元/平方米/年。
中心城區的購物中心平均坪效為1.37萬元/平方米/年。161家購物中心中,59家坪效超過1萬元/平方米/年,103家坪效低于1萬元/平方米/年,占比6成以上生存壓力較大,運營能力堪憂,有72家購物中心坪效甚至低于6000元/平方米/年。
外資購物中心坪效1.43萬元/平方米/年,民營購物中心坪效0.70萬元/平方米/年,國企購物中心坪效1.25萬元/平方米/年。值得關注的是,遠郊購物中心的總體坪效要好于城郊區。
上海購物中心協會預計,2017年-2018年,本市將新增65家購物中心入市,其中10萬平方米以上的購物中心有27家,5-10萬平方米的有19家,5萬平方米以下的也有19家,造成短期供應過剩。2017年入市供應的購物中心中,有6成項目位于外環以外,商業外圍化趨勢愈加明顯。這些外環外的購物中心包括:上海顓橋萬達、上海五象城Xcity,上海百聯崇明商業廣場;中環項目包括:上海新華紅星國際廣場、上海真如星光耀、上海華潤萬象城,內環項目包括上海凱德晶萃廣場、上海尚悅灣、上海靜安大融城、上海協和城。
業內人士還表示,隨著上海城市規劃多中心發展,諸多新城區將成為未來購物中心發展的重點方向,人口趨勢將是決定新城區購物中心何時入市和成敗的關鍵。目前本市不少新城就業人口外流帶走了大量消費,只有當職住比例(就業崗位數量/常住人口數量)平衡,職居商中心形成,才能為購物中心發展帶來共贏機遇。
本文來源于上觀新聞網作者吳衛群,如牽涉版權問題,請與管理員聯系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