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香港的土拍市場上,出現了越來越多內地房企的身影,而且港資和內房聯合體聯手摘地的模式也越來越常見。
最近一年,來自內地的房企已在香港購入10宗土地,成交總金額接近600億港元(約合530.8億元),占香港總體賣地收入的五成以上。
就在5月16日,位于香港九龍啟德新區的住宅地塊第1K區1號地盤的新九龍內地段第6567號宅地,被來自內地的開發商龍湖地產與合景泰富聯合拿下,總價為72.3億港元(約合63.96億元),折合樓面地價約12.06萬元/平方米。
這是龍湖第一次在香港拿地,合景泰富在香港拿下的第二幅土地。
合景泰富第一次在香港拿地是在那之前不久的2月24日——合景泰富與龍光地產以168.55億港元(約合149.66億元)聯手拿下香港鴨脷洲一宗臨海住宅用地。這是內地開發商在香港拿地的最高紀錄,也是時隔20年后香港再次誕生新的總價地王。
從2011年以來,包括中海地產、萬科、世茂、中信、中冶、五礦、保利置業等房企紛紛在香港拿地,成交土地超過20宗。
其中,海航集團或是在港拿地最兇猛的一家內地房企。據不完全統計,海航集團曾在五個月內以272億港元(約合240.6億元)拿下香港4宗地塊,且全部位于啟德機場板塊。
前任中海地產主席肖肖曾表示過對香港市場的看好:“中海不會放棄香港市場,還是希望在過去的基礎上能夠繼續再做大。公開市場上拿地會越來越困難,所以中海也會聯合拿地。”
為何青睞香港?
微信公眾號“丁祖昱評樓市”寫道,香港在未來會越來越像內地的一線城市,絕大部分內房股都在等待合適的時機出擊香港。
至于為何赴港拿地,可能與拿地難易程度有關:國內一二線核心城市拿地越發艱難,不少城市采取了限價,熔斷等政策,許多房企拿不到地。
相比之下,香港的土地拍賣都是暗標,往往是價高者得,這對不少房企而言屬于土地拍賣競爭壓力較小的方式。
并且,與內地一線城市房地產開發收益率大幅度下調相比,香港的融資成本低,土地款可以做融資,沒有土地增值稅,其他的稅費也非常低。
此外,不少分析師認為,內地地產商資金實力雄厚,在人民幣貶值預期難消之際,選擇境外投資是實現資產配置及保值的方法,也是分散投資的手段,許多地產商是在香港的上市公司,香港融資成本很低,且更方便,發展風險也明顯比內地要低,預計未來內資仍會積極買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