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年才過去了近一半,幾大主要奢侈品集團和第三方分析機構就已經有足夠的自信開始為這一年做總結:奢侈品業已經全面復蘇了,關鍵詞是數字化、年輕化以及并購整合。
5 月 31 日,穆迪投資者服務公司(Moody’s Investor Service)也發布了一份關于奢侈零售的研究報告。它分析了 11 家奢侈品制造商在營收、現金流、利潤以及股票回購和分紅上的表現,認為 2017 年全球奢侈品行業的平均營收增速將達到 7%,是 2016 年(4%)的近兩倍。
這個結論比兩天前貝恩咨詢發布的報告更加樂觀。貝恩當時給出的平均增速預計是 2% 至 4%,其中,在表現最好的歐洲市場,奢侈品的銷售增速能達到 7% 至 9%,而在受百貨業蕭條影響表現最差的美國,這個數字只有 2%。
預測數值偏高與穆迪選擇的研究樣本有關。在它調查的 11 家奢侈零售商中,LVMH 和開云集團在 2017 Q1 的強勁表現大大拉升了平均值,它們在這一季的營收漲幅分別達到了 15% 和 48.3%。
剩下的樣本則包括 Tommy Hilfiger 和 Calvin Klein 母公司 PVH 集團、Ralph Lauren、Tiffany & Co.、資生堂、雅詩蘭黛以及 Sandro 和 Maje 的母公司山東如意集團。它們今年預計也將取得增長,但不會達到兩位數。
和貝恩類似,穆迪認為,零售渠道的調整是促成行業復蘇的一個關鍵要素。今年,大部分品牌都選擇放緩實體店的開店速度,將重點放在翻新現有的單體店面以及電商擴展上。“這有助于它們降低固定成本,提高財務上的靈活性、改善現金流。”
不久前,LVMH 正式上線了賣酒的垂直電商平臺 Clos19。同時,它旗下的百貨商店 Le Bon Marché 推出了電商網站 24Sevres.com。
開云和歷峰集團則開始和奢侈品電商網站更頻繁地合作——這個月,歷峰集團旗下的 Cartier 和 Montblanc 分別在 NET-A-PORTER 和 MR PORTER 上首發了 Panthère 手表系列和智能腕表。
“數字渠道是所有渠道中增長最快的。”貝恩咨詢合伙人 Claudia D’Arpizio 在接受《金融時報》采訪時說,“贏家和輸家的差距越來越多。表現好的往往是那些愿意在數字平臺上大筆投入、以千禧一代心態與消費者互動的品牌。它們會把廣告預算轉移到線上,用社交媒體直接與消費者對話,并且利用多渠道零售策略發揮實體店和電商的組合優勢。”
并購整合是奢侈品業績更加亮眼的另一個重要原因。穆迪調查的 11 家公司在 2017 年預計將花 70 億美元用于并購,遠超 2016 年的 20 億美元。
按照匯豐銀行的分析,LVMH、開云集團和 Coach 是在收并購上最活躍的三個品牌——LVMH 收購了 Dior、Coach 收購了 Kate Spade、而開云則計劃出售 Puma。“高估值、管理上的調整以及大量的現金流”為并購創造了成熟的時機。
不過,奢侈品要想回到 2010 至 2013 年兩位數增速的黃金時期,大概要等到 2020 年以后了。
“中國消費者需求已經放緩。消費者們整體上也更加注重性價比,不愿意無謂付出重金。來自旅游業以及高級餐飲業的競爭也將更加激烈。” Moody 分析師 Vincent Gusdorf 在報告中說。
本文來源于好奇心日報,如牽涉版權問題,請與管理員聯系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