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聞晨報,上海軌交人民廣場站1號口連接著一條不長的通道,在這條50余米長的休閑街兩邊立面,濃縮了反映上世紀三十年代老上海城市風采的英式、法式等建筑,此外還有老式小洋房、石庫門里弄、有軌電車,使這條“1930風情街”成為了“穿越”回老上海的特色微縮景點,吸引了不少市民、游客來此“打卡”。
不過記者日前獲悉,由于上海城市規劃展示館近期將有整改計劃,風情街商鋪租約到期后將不予續約,老上海風情展示暫時保留。
老上海風情展示暫保留
清明小長假剛過,市民劉先生夫婦趕著熱潮“白相”了大世界后,又順路來到了位于上海城市規劃展示館下的“1930風情街”,老上海弄堂漫畫、擦皮鞋賣餛飩的小商販雕塑,略顯昏暗的燈光襯出復古“穿越”的風情,僅50余米長的小街讓老兩口看得津津有味。不過劉先生注意到,相比此前,風情街的商鋪似乎關了大半:“我記得之前這里還有好多家咖啡館、茶館,和一些小店鋪,難道這風情街也要關了?”
記者走訪發現,雖然“1930風情街”的顧客此前多以外地游客或地鐵乘客為主,人氣并不算很旺,不過如今的風情街上,飲品、餐飲類店鋪,以及此前較多的美容美發、飾品類商鋪幾乎不見蹤影,還有一些店鋪在門外掛出了“清倉大處理”、“遷址公告”等告示牌,一名店員告訴記者,自上月起風情街附近的商鋪就開始撤離或搬遷:“基本上都是房租到期了,有的搬去了香港名店街,有的就干脆換地方了。”
上海城市規劃展示館相關工作人員表示,由于規劃館已有整體改造的打算,而“1930風情街”也被納入改造范圍內,因此現有商鋪租約到期后,暫不考慮續租:“目前改造方案還在審批過程中,具體時間暫未確定,不過在正式啟動整改前,現有的老上海風情展示仍將保留。”
商業“雙子星”人氣平平
作為滬上地下商業廣場的代表、人民廣場地下商業的“雙子星”,香港名店街和迪美購物中心在多年前曾經是滬上年輕人聚會地的不二之選,然而近幾年,隨著周邊商業之間的同質經營,以及電商帶來的沖擊,主打價格便宜、款式新潮的服裝生意的迪美、香港名店街也受到了不小的沖擊。兩年前就曾報道過,兩商場壓縮服裝店比例,以餐飲服務業取而代之,打算通過留住年輕人的“胃”,達到留住年輕人的“心”的效果,如今的情況又如何呢?
記者昨天走訪看到,工作日的午后,以周邊白領、游客為主要客戶群的餐飲商鋪已進入了一天中的生意淡期,香港名店街中大部分以“輕時尚”為主打的商鋪也并不熱鬧,一名化妝品柜臺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非節假日時段的確客流稀少,周末或者平時的傍晚會好一些。
迪美購物中心在去年剛剛完成了一輪初步改造,以往人們印象里擠在入口處的鞋帽柜臺已消失無蹤,“雜牌”服裝小鋪面也被以韓流百貨為主要經營方向的商業業態取而代之。不過,記者注意到,購物中心外圍的部分區域商鋪仍處于空置狀態,已開業的服裝、飾品等店鋪也人氣平平。
相較之下,游藝項目的人氣明顯高出不少。在迪美最老牌的某電玩城中,幾乎每臺抓娃娃機前都站著一兩個年輕人,而一旁的4D賽車、VR射擊項目等也頗有人氣,據了解,在此前的整改中,迪美購物中心還陸續引入了包括探險者世界、微影院等休閑娛樂業態。一對年輕的情侶表示,來迪美主要是沖著游藝項目:“買衣服、吃的哪里都有,倒是這里的抓娃娃機比較全,有些新的項目還挺有意思的,反正交通方便,所以一直過來玩。”
迪美購物中心相關負責人表示,商場改造后人氣有了一定提升,但相較此前的預期還有一段距離:“新一輪的經營調整方向還在研究中,預計將于本月中旬公布。”
業內分析
地下商業定位應與地面商業形成交叉互補
有業內人士在分析核心商圈地下商業街時曾指出,此類商業環境擁有獨一無二的城市絕版地段、商業氛圍濃重,且客流量有一定保障,其對商家的吸引并不亞于,甚至會超出地面商業形態對商家的吸引力。
該人士指出,無論是風情街、香港名店街或是迪美購物中心,都地處坐擁三條軌交線交匯的人民廣場站主要出口,再加上良好的群眾基礎、客戶口碑,今后所要做的還是尋求自己的定位方向:“可以考慮通過主題化定位路線,打造針對性明確的青少年、數碼、游藝等主題,在項目體量足夠的前提下,形成真正意義上的‘吃喝玩購’一站式消費供給。不過必須要注意,地下商業定位應與地面商業形成交叉與互補,才能使地下商業主題有足夠的生命力。”
本文來源于新民網,如牽涉版權問題,請與管理員聯系,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