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福寺商圈回歸的第一項工程已經接近尾聲,主體建筑之一隆福大廈將于今年6月正式開業,北京商報記者從相關工作人員處了解到,目前隆福大廈已經開始招商工作。隨著隆福大廈的開業,隆福廣場、長虹影院等工程也將加速與消費者見面的步伐。據悉,隆福寺地區改造項目總占地約為12萬平方米,大規模的改造是否能夠讓隆福大廈重現歷史輝煌,業內人士表示,新的定位綜合文化商務區或將成為隆福寺商圈回歸的關鍵所在。
回歸倒計時
在隆福寺商圈施工外圍的圍擋上,北京新隆福文化投資有限公司已經打出了顯眼的招商廣告,包括“集粹東城復興文化萬象”等廣告標語和寫字樓工作場景及字號頗大的招商電話等。
北京商報記者在隆福大廈施工現場看到,北京城標志性上中下西建筑隆福大廈主體工程已經基本完成。有工作人員介紹,目前正在進行外圍的最后施工工作,內里已經差不多完成了,另有工作人員介紹,目前隆福大廈已經開始招商工作。
隆福大廈曾經是北京四大百貨商廈之一,商業興旺,周邊的餐飲小吃、小商品銷售火爆,但自從1993年一場大火后便不復盛況。大火后,隆福大廈的商業從傳統小吃到服裝零批、從紡織產品市場到數碼廣場,再到2004年隆福大廈數碼廣場關閉以來,隆福廣場就一直處于停業狀態。
北京商報記者在東四地鐵站臨近隆福寺一面的建筑墻上看到,還有隆福寺早市閉市之前的相關情況介紹,“近20多年來,由于隆福寺街的長期蕭條,導致低端業態日益增多,特別是現存的隆福寺早市無照商販大量涌入,衛生條件臟亂差,來往人員構成復雜,百姓安全度降低,直接影響地區的整體風貌和市民的生活質量,為重振百年老街,傳承歷史文化,實現與周邊文化資源的共融共生,隆福大廈項目將落實首都文化中心的城市定位,從而實現區域業態提升、疏解調控人口的目標。”去年6月,東城區關停隆福寺早市,將隆福寺早市納入改造區域當中。
早在今年初東城區兩會上,東城區就對隆福寺商圈的建設進展和后期發展定位做了一定的披露。公開資料顯示,隆福寺地區將升級打造為文創商業、藝術文化聚集的綜合文化商務區,隆福大廈將于6月開業,一、二層為文創展覽展示,三至八層為文創辦公。
定位文創商業
根據隆福寺項目改造主體北京新隆福文化投資有限公司此前對外披露的信息顯示,隆福寺區域的整體改造項目主要包括隆福大廈、隆福廣場、長虹影院、一商地塊、地鐵地塊、東四工人文化宮等功能區以及老北京胡同、四合院風貌區。隆福大廈變身商務綜合體,主要針對文創科技領域企業,發揮辦公樓功能,而配套的購物、餐飲、休閑等業態則主要由隆福廣場和長虹影院等單元承擔。獵房網則披露了更為詳細的隆福寺規劃:隆福寺項目整體定位為首都文化傳承與創新發展示范區。整體改造項目分為功能區和風貌區兩大板塊,功能區由文創藝術展覽特區(一商地塊)、文創數碼商務綜合區(隆福大廈)、科技體驗娛樂區(長虹影院)、潮流文化體驗區(隆福廣場)、3D全息投影劇場(東四工人文化宮)、都會時尚生活美學區(地鐵地塊)組成。風貌區由項目周邊占地約6萬平方米的胡同及四合院構成。但北京商報記者聯系新隆福文化投資采訪求證,尚未得到回復。
在北京商報記者2012年的采訪當中,地鐵6號線東四站周邊商業建設在中國書店原址有多種發展路線,其中有兩條路線呼聲最高。一是高級會館和精品商業;二是藝術品文化街。而由近年來的政策導向來看,高級會館這一思路顯然已經行不通,文創業態成為共識度相對較高的思路。
“南有夫子廟,北有隆福寺”,在慨嘆隆福寺蕭條現狀和分析發展思路時,這句話成為業內人士的必嘆之詞。夫子廟如今仍是南京旅游及商業的亮點之一,文化思路也因此成為共識。
而早在2014年,北京市國有資產經營有限公司董事長李愛慶在采訪中也告訴北京商報記者,北京國資公司與故宮博物院建立了戰略合作關系,共同規劃在隆福寺地區設置故宮第二展館等合作項目,由于故宮藏品眾多,此舉可為市民和游客創造空間以便更好地觀賞故宮珍藏文物。早在多年前市政協委員王茹芹就曾提交政協提案,呼吁改造隆福寺商業街為北京老字號特色街區。盡管老字號特色街區的思路比文創業態更為集萃,但也是以文化為核心吸引力,王茹芹認為,“隆福寺是金街王府井在人氣上的延續,但未來的發展在經營理念上與王府井大相徑庭,王府井是現代商業的聚集區,而隆福寺則是聚集老北京文化、商業的街區”。
文化資源聯動
提到隆福大廈回歸,北商研究院特約研究員、北京商業經濟學會常務副會長賴陽表示看好這一地段的區域優勢。事實上,即便是大火后恢復營業,隆福大廈在消費者心中的認可度也是比較高的,但當時迫于較高的銀行貸款壓力,決策層選擇大廈中間兩層外租給個體商戶做小商品市場,但個體商戶的經營時間相對自由隨意,且有不少人是搶鋪轉租做投資,這樣一來,中間兩層的經營生態就逐漸失去了規范,消費者通過滾梯到這兩層也就不再往上走了,隆福大廈的商業氛圍也因此受到了影響。此外,外圍的隆福廣場,在建設之初設計上更多是出于藝術角度而非商業角度,除了樓下的門臉商鋪,其他商鋪很難經營。久而久之,隆福寺區域整體的商業氛圍也就惡化了。
“隆福寺區域硬件條件本來就比較好。”賴陽告訴北京商報記者,就隆福寺商圈所處的位置來看,文化資源也是極為適合聯動發展的資源。除了保留相對完善的胡同文化之外,各種誕生于此處的傳統美食以及隆福寺曾經知名的舊書店形象以及中國美術館、三聯韜奮書店、嘉德藝術中心等等,都是隆福大廈區域內可就近聯動的文化資源。此外,賴陽指出,隆福寺商圈附近多條地鐵通過,也完全可以規劃一個與地鐵站換乘連通的底下商業中心,既能夠服務地上的商業形態,也能夠作為地下商業功能體。而此次隆福寺地區改造的文化定位,隆福寺或很難實現歷史上的商業價值,但文化價值卻可以嘗試利用起來,隆福寺廟會是北京歷史上有名的廟會,以此為基礎,將廟會文化升級為北京文化體驗中心也是非常好的項目,可以囊括廟宇文化體驗、文化演繹形式表演、藝術品展賣等等,將時尚的、貼近現代生活的內容注入到傳統文化當中。“重要的是,目前區域內的幾個單元需能夠聯動而非單打獨斗。”
北大文創產業研究院副院長陳少峰也強調了賴陽所說的區域聯動,隆福寺已經很難有歷史上的商業盛況,近些年來,北京的文化地圖也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就文化來突圍來說,只能說是嘗試方向之一。從幾個單元來看,事實上是類似產業園的概念,形成聯動的話,隆福寺地理位置不錯,在文化產業領域還能夠有一定的空間。
但也有業內人士坦言,文化經濟和文化消費比起常見的餐飲百貨零售等商業形態,培育期要更長一些,盡管隆福寺區域具備天然優勢能夠連接多個文化資源,但相對較長的區域經濟培育期也是未來發展的一大挑戰。此外,在當前的市場競爭下,新的商業中心建設,運行機制是非常關鍵的元素,國有背景主導的隆福寺商業回歸還取決于是否能夠放手建設高效靈活的機制。
本文來源于北京商報記者吳文治/郭白玉,如牽涉版權問題,請與管理員聯系,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