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升級并不是一個新鮮詞匯。
20世紀60年代,輕工、紡織產業的迅速發展帶動了中國第一輪經濟增長,擁有一輛自行車、一塊手表便成功趕上了時髦,這是我國第一次經歷消費升級。
第二次消費升級發生在20世紀末,彼時,國民經濟從溫飽走向小康,彩電、冰箱、洗衣機成為流行。
現在,第三次消費升級悄然來臨。不同于前兩次消費升級,互聯網打破了這輪消費升級的邊界,15-35歲的新世代消費者正成為消費市場的主導力量,占據著40%的中國城鎮人口(總人口以15-70歲計算)。
“這幾年,消費升級進入了質變過程。消費人群結構、年輕人的消費理念都發生了變化,消費和娛樂呈結合趨勢,消費是娛樂的一部分,娛樂也是消費的一部分。”近日,波士頓咨詢公司(下稱“BCG”)全球合伙人兼董事總經理王佳茜在接受《二十一世紀商業評論》記者專訪時如是說道。
在消費升級時代,零售行業該如何跟上消費者的步伐?體驗、服務、合理的商品陳列、更好的流通鏈條、完善的供應鏈管理無一不在挑戰著零售商們的商業模式及創新精神。同時,母嬰、服裝、生鮮、健身、鮮花、首飾等垂直細分領域的創業公司層出不窮,消費結構調整過程中,機遇與挑戰并存。
以下是王佳茜對于當下零售行業發展趨勢的解讀:
洞察消費者
過去兩年大家都在說消費升級,但是為什么消費者買的東西多了,零售商的日子還是不好過?因為消費被壓抑了。在消費需求緩慢增長的過程中,零售商沒有改變商品組合,沒有提高設計能力,IT投入不夠高,員工培養、管理體系沒跟上,一旦消費需求爆發出來,中國零售商在與國外零售商競爭的時候,面臨很大挑戰。
零售行業的發展需要積累,與單一品牌管理不同。零售行業好比一架高精密度的儀器,每一個齒輪都要一起轉。過去二三十年,中國整個零售行業是被地產驅動的,但地產運營商無需零售的精益性,只要占據好的地理位置,消費者就會過來,這導致了零售行業的發展比較粗放。
事實上,每個國家的零售商都有自己的特點,模式不盡相同。但總結下來,成功的零售商都善于洞察消費者,精準把握消費需求。比如,日本零售商將消費人群切割得非常細,不同的店面有特定的消費人群。英國的本土零售發達,雖然沒有日本那么精細,但做到了多元業態發展,根據不同場景,打造獨特的零售店鋪。
零售的流程、體系、IT、人員梯隊搭建是極其瑣碎的事情,不能靠資金砸出來,能夠留住消費者的零售企業,必定具備核心競爭力。當下一些服飾企業發展比較快,通過多元化品牌策略滿足消費者的升級需求,開始為未來做準備,以后這類企業會越來越多,因為消費市場在崛起過程中的機會很多。
我們根據不同人口、不同家庭收入區間進行分類,觀察不同層次的消費人群在每座城市的分布狀況。調查結果發現,一般情況下消費者從一個階層跨入另一個階層后,購物籃里的商品會發生比較明顯的變化。比如,上層中產階級的籃筐中,品牌比品類更重要,他們越來越傾向于購買包裝高級的產品,吃進口食品、進口奶粉,海淘當季流行服裝。
在BCG的研究報告中,家庭可支配月收入(下同)在5200-8300元人民幣之間的是新興中產階級,月收入在8300-12500元之間的為中產階層。在新消費經濟時代,上層中產家庭(月收入為12500-24000元)及富裕階層(月收入超24000元)數量持續增長,預計到2020年,上層中產及富裕階層的消費將以17%的速度增長,為中國城鎮消費貢獻1.5萬億美元的增量。
從新興中產階級到富裕階級,這類消費群體年輕、學歷高,而且精明、不亂花錢,注重性價比,對生活品質有更多要求。
生鮮是一個明顯的案例。隨著現代家庭健康意識增強,家庭成員在外就餐次數減少,逐漸回歸家庭,用自己看得見的食材控制飲食健康。從總體需求來看,消費者對生鮮的需求量快速增長。因此,生鮮行業是消費升級時代的機會之一。
生鮮企業有兩件事情要做,一是運營好生鮮供應鏈上游,基于蔬菜、水果、肉等不同品類的供應鏈特點,設計出差異化源頭掌控機制。比如,蔬菜從采摘到上桌,8小時之內是最佳時間,生產基地不能太遠。水果的產地則比較集中,是區域性的。
二是做好上游供應鏈管理,還有下游生鮮銷售。食物有保鮮期,是損耗較高的品類,先進的運輸鮮度管理、品質控制,減少分揀次數,快速而安全的最后一公里物流,都可以起到降低損耗的作用。生鮮市場有機會,但要規模化運作,執行操作很復雜,要琢磨供應鏈上的所有大小環節。
另一個例子是母嬰用品。現在的80后、90后母親和上一代母親不一樣,一是她們的經濟條件得到改善;二是供給充足,市場不僅提供母嬰食品,還有各類服務,包括寶寶早教中心、體檢測驗、健康保險等。這是好事,能刺激供給端帶來新一輪的消費增長和行業發展。
所以真正的消費升級,是消費人群結構發生改變,消費者愿意花錢、會花錢,購物趨向精細化、多元化,消費就升級了。
體驗為王
百貨商店和購物中心是不同的業態。從前百貨的核心競爭力大部分靠地理優勢驅動,百貨零售在商品經營、服務消費者方面比較粗放。不同百貨商場的樓層分布、結構布局都很類似,消費者無論去哪家百貨,看到的商品并無明顯不同,導致同質化競爭出現。
未來,百貨零售在兩個方面會有較大提升。第一是經營商品。百貨商場要對商品有規劃,根據不同商圈的特征進行商品的排列組合,這個能力要培養起來。
國外做得好的百貨商場都各有特色,商品組合差異化明顯。即便同一條商業街,入駐商業街的店鋪之間也不會有雷同的商品。消費者在逛街時能夠明確知道自己需要的商品能在哪家店中找到。
例如,有些百貨商場將家居產品統一安排在二層,于是百貨二層儼然成了一個家居專業零售店;有些百貨商場的時尚商品品類占比很高,設計師品牌占比突出;也有些百貨商場專為奢侈品消費者而打造。走入這些百貨商場,每一個都是不同的,因此商場之間不會相互蠶食商業份額。
現在國內很多百貨商店已經意識到了這點,開始注重商圈客流的類別劃分,選擇適當的商品組合。不過,由于以往大部分百貨商店商品趨同,國內百貨商場的企業里沒有“商品規劃”這一部門,導致目前人才稀缺。所以國內百貨商場要從人才培養開始,調整組織架構,才能在商品規劃能力上獲得提升。未來,百貨商場一定會走向多元化。
第二,百貨商場和購物中心不一樣,百貨商場的最終目的是銷售商品,增強體驗服務也都是為該目的服務。在中高端服裝類店鋪中,店面的整體氛圍很重要,優秀的門店設計能夠讓消費者在進入店鋪時產生品牌認同感。這是電商無法完全取代實體零售的原因。隨著消費者消費行為的日益成熟,他們必然會到實體門店中尋找認同感。比如一位女士試穿了一件衣服,穿上后可以獲得滿足感。
在日本,優秀的百貨商場都很注重購物體驗。進入商場后,可聞著百貨店里的香氣、聽著悠揚的音樂來購物,百貨商場的整體陳列、服務也讓人感到舒適。百貨商場把銷售商品的過程變成了提供體驗服務的過程,精心設計的購物環境是為了襯托商品而存在,不是簡單把商品堆在貨架上銷售。
所以,國外百貨商場公司內部有一個重要部門——商品陳列設計部,負責視覺陳列,是一門專業的零售學科。該部門的主要任務是幫助百貨商店和品牌打造氛圍,將外部環境與商品本身所傳達的情感、意義融合起來。一個專賣奢侈品的樓層、一個專賣童裝的樓層和一個專賣設計師款的樓層,其陳列都各具特色,消費者才能感受到來自品牌的力量和情感,刺激購買欲望。
百貨商場需要具備的第三個能力是供應鏈,這也是國內外百貨商場的另一大區別。國內百貨對商場內銷售的商品品類沒有掌控權,但在國外,很多百貨公司的模式是Concession Model(特許經營權模式),以日韓和歐洲百貨公司為主。美國百貨商場則以自營或直接買斷經營居多。百貨商場可以根據商場自身特色調整商品比例,突顯差異性。
總結下來,要創造出合理的商品組合,百貨公司必須具備三種能力才能實現精細化管理:第一,洞悉時尚,對潮流有感性的認知;第二,深諳商品經營之道;第三,有強大的供應鏈管理能力。
反觀以體驗為主的購物中心。首先,購物中心并非零售,而屬于商業地產,購物中心與零售商戶之間是地產經營商和租戶的關系。國內購物中心最大的難題是沒有足夠的專業性,品牌組合和百貨商場沒有區別。
體驗是購物中心必須要做的事情。結合商圈的性質,設計購物中心的陳列,需要尋求自身定位,比如打造奢侈品藝術購物中心,或是親子購物中心,也可以是潮流人士聚集地。不管定位如何,購物中心需具備較強的凝聚力,吸引精準客群,圍繞這部分人的生活方式打造一站式體驗中心。
2017年消費升級的速度會加快,其中數字化發揮了重要作用,讓消費者知道還有更多不同生活方式的選擇。關鍵的是,消費者越來越樂意把錢花在能夠與他們進行情感互動、體驗良好的商品上,而不僅僅是購買一件功能性的產品。
我們已經看到奢侈品在中國市場的銷售開始回暖。過去幾年,奢侈品品牌已經開始提升線下專賣店的體驗,吸引年輕消費者來到店里。出國旅游也不再是為了購物,中國游客還希望住得舒適,玩得開心。這些都標志著體驗消費的指數在上升。
最后一點,未來零售渠道也面臨改變。以日用品為主的大賣場,客流會持續下降。大賣場是一個快速補給生活所需的購物場所,消費者對服務體驗沒有特別的要求,對大賣場的情感訴求也很低,只要品類齊全、價格優惠、供給及時即可。因此,消費者在大賣場耗費的時間會越來越少。
本文來源于時尚頭條網作者周惠寧,如牽涉版權問題,請與管理員聯系,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