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宅市場火熱限購加碼的同時,商業房地產卻依然處于結構性過剩、同質化競爭的泥潭中。
中國商業地產大數據近日公布的最新統計顯示,截止至2016年底全國已開業的購物中心總建筑面積超過3.6億平方米,2010-2016年期間中國購物中心建筑面積的年均增幅,達到15.7%。
“以上海為例,僅僅去年一年的時間里,滬新增的商業的供應就超過了215萬平方米,今年還有更多的商業項目即將入市。可以看出,商業地產的競爭將面臨非常激烈的局面。”中國商業地產大數據聯盟秘書長、中商數據CEO周長青表示,實體商場展開捕殺的同時,還要面對電商的競爭,整個實體商業面臨著相當嚴酷的環境。
不過業界指出,雖然電商整體網購的零售額已經超過了5萬億,但從增長速度來看,電商的整體的增速出現了小幅下降。有商業地產專家指出,電商仍然在增長,但增速的放緩或許會給實體商業帶來喘息的機會。
睿意德RET一位高層認為,傳統電商增速的放緩,從一個側面反映出新的動向,實體商業與電商的結合將產生新的商機。
周長青表示,阿里集團去年提出的新零售,即是線上電商與線下實體商業融合度有將進一步提高的標志性事件。“其實從去年開始,大量的電商開始布局到線下的實體零售業。今年也陸續出現了這樣的結合,未來一定會有更多這樣的案例出來。”周長青說。
如何融合,實體商業可能會殺出一條新路,又能否消化規模龐大的商業庫存。近日在上海舉辦的“2017中國電商與零售創新國際峰會”上,阿里巴巴數據高級專家王峰對阿里去年提出的新零售,做出了初步解讀。
在阿里提出新零售的框架中,主要分為人、貨、場三部分。其中新零售中的人,包括店員、顧客等。關于貨,主要指的是供應鏈。對于場,阿里方面認為這是線上與實體商業最重要的能力,其核心是運營。這其中包括一些看上去相當瑣碎的事情:更新設備維護、智能排班,側重于能耗優化和控制日常成本。
阿里在新零售中所提出對人、貨、場的優化,能否拯救實體商場?
中商數據根據以往實際案例所做分析,如果能將大數據應用到購物中心的運營中,實體商場客流的轉化效率將提升50%,營銷成本則會降低20%。
在周長青看來,零售業未來會怎么走,現在如大庫存的商業項目如何消化誰也不能給出明確的勾勒,但可確定的是,未來線上線下將成為一個數據的閉環。“未來商業將圍繞一個人在商場的消費,形成一個生態的環。這對于消化商業庫存,優化線下商業,將是有幫助的。”周長青表示。
本文來源于華夏時報,如牽涉版權問題,請與管理員聯系,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