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線下零售店活得并不順暢,國內外實體超市都難逃關店潮。
沃爾瑪作為線下零售業的巨頭自然無法免受波及,此前它們針對全球大約11600家門店進行了評估,并隨即關閉了269家門店。在2015年的投資者大會上,沃爾瑪的市值已經略低于亞馬遜,短時間內下跌了200億美元。
有業內人士指出,沃爾瑪關閉門店的作法,代表了過去幾年零售業版圖發生了重大變化,實體商店目前來說仍然必要,但優先級已經大不如前了。
跟亞馬遜、塔吉特等零售公司一樣,沃爾瑪現在也開始思考未來的零售業會朝哪個方向發展。
日前,美國沃爾瑪宣布將在硅谷建立孵化器Store No.8,用來發現新零售領域的優秀創業公司。這個部門由沃爾瑪收購的Jet.com創始人Marc Lore負責,孵化器將主要投資虛擬現實、增強現實、機器學習、機器人、人工智能領域的創業公司。
值得注意的是,通過這個孵化器的幫助,沃爾瑪電商業務將有可能加持VR/AR、無人送貨、人工智能等個性化的購物選項。雖然目前還無法預測這個高科技孵化器能為沃爾瑪的電商業務帶來多少實質性的增長,但是沃爾瑪在電商方面的野心是可以確定的。
那么,僅靠新興科技的運用就能助其突圍尷尬的境遇?答案是,目前還不能。
在沃爾瑪開啟VR項目之前,亞馬遜其實早已在VR領域玩了幾年了。不僅買活了奄奄一息的游戲引擎開發團隊Crytek,推出了與VR相關Lumberyard,而且從去年年初時就開始招兵買馬,尋求靠譜的VR高級軟件開發工程師。
不過,亞馬遜看起來并不打算將這些資源投入到電商業務中,它們主要面向的是Twitch相關的直播業務。盡管不能排除亞馬遜以Twitch為核心,進而展開VR數字購物的可能,但至少現在還沒有什么苗頭。
有趣的是,沃爾瑪暫且也沒有將虛擬現實作為電商業務的一個重心。從媒體報道來看,沃爾瑪創辦孵化器的目的是融合各種新興技術,并將它們投入到日常的運營工作中。
分析認為,商家可以將AR/VR視為一個購買環境的可選接口,在獲取訂單之后,通過人工智能和機器算法迅速規劃配送路線,最后再由機器人組成的無人送貨大軍完成電商業務的最后一環。從這一點上來看,虛擬現實可以說是權重較輕的一個“添頭”。
由此可見,VR不能單獨改變電商的業態,那整個技術矩陣呢?
亞馬遜謀劃自動化超市的野望由來已久,它們將視覺識別和機器學習技術引入到了品控系統中,以此來降低成本并加強質量保證。而沃爾瑪收購的Jet.com也有一套自己的商品算法,它們偏向于最低運輸成本的核算,并最終將節約下來的錢轉移到商品折扣中,這讓它們的價格比市場均價低10%以上。
硬件方面,送貨機器人近日也是頻頻亮相,Marble先是將自己的作品帶到了舊金山的街道上,而Starship甚至參與了弗吉尼亞州的法案起草,試圖讓這些四四方方的小東西也能“合法”上街。盡管新興技術的進展并不如我們想的那樣迅速,但亞馬遜和沃爾瑪等零售公司,都在嘗試用這些東西去潛移默化的改變人們的消費習慣。
然而,這兩個零售巨頭走的路子有所不同。以傳統零售起家的沃爾瑪,在電商道路上踉踉蹌蹌的走了許多年,這也許得歸咎于其陳舊的商業模式,它們無法忍受為了規模化而不盈利的長期投入。但慶幸的是,龐大的體量最終讓其完成了逆轉。
在改變消費者行為這個議題上,亞馬遜目前走得要更遠一些。Amazon Go就是一個很好的實例,其免結賬系統在視覺傳感和機器學習的加持上,允許顧客拿取商品后直接離店,這不得不說是一種更加便利的體驗。
值得一提的是,為了進一步改善顧客購物體驗、打造與眾不同的服務力抗對手,沃爾瑪打算再將無人機布署于賣場內。沃爾瑪構思出“在實體零售賣場內運送貨品的方式”,還為此提交新的專利申請。據該專利內容描述,沃爾瑪打算在賣場內利用無人機協助顧客快速取貨,方法是透過中央控制系統分派無人機并指揮路線,無人機會飛往賣場貨倉提取所需貨品,接著將貨品一一運至交貨區后即完成任務。如果沃爾瑪真的在賣場推出無人機服務,以后消費者到店內購物找貨就輕松多了,還可省下不少時間,而業者也能因此紓解人手不足的窘境。
面對亞馬遜的威脅,沃爾瑪不斷設法以先進技術提高服務品質與效率,例如跟叫車服務合作提供生鮮商品外送服務、計劃打造自動購物車提升購物便利性、運用無人機盤點倉庫庫存等等,創新路上可謂“操碎了心”。不過,前述專利目前還在申請階段,會否成功核準并實際推出服務,目前還無法確知。
不可否認的是,包括虛擬現實在內的新興技術,在電商業務的運用上還無法一蹴而就,不過它們仍是改變消費者購買習慣的一個契機。但是,當前零售業互拼的還是那些更為“傳統”的內容。除此之外,單一的技術革新已經不比當年,看起來只能引起漣漪了。
本文來源于中國商網綜合,如牽涉版權問題,請與管理員聯系,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