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7日,綠地控股(下稱“綠地”)與陜西省政府簽署戰略合作協議,綠地擬在陜規劃千億級新投資,圍繞房地產綜合開發、基礎設施、金融產業、進口商品直銷及參與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等五大領域,啟動全面戰略合作。這是綠地第一次進行全產業簽約的投資項目,也是房地產行業第一次出現這樣的多元投資簽約項目。
伴隨著萬科、恒大、碧桂園等房企規模的擴大,銷售額一躍至3000億元,曾經的地產一哥綠地則一心轉型、走多元化之路。在過去三年,綠地進入了深度調整期,拋掉能源板塊,逐漸形成大金融、大基建、大消費三大新業務。綠地集團董事長、總裁張玉良表示,2017年綠地將會繼續朝著多元化轉型。
首例全產業投資
第一財經記者獲悉,綠地將利用“房地產+大基建+大金融+大消費”的全產業布局優勢,圍繞上述五大領域對區域經濟介入。
其中在房地產綜合開發領域,綠地擬投建“大西安”軸線超400米超高層項目,配套打造成國際化金融商業中心及住宅社區,同時在文教園區域打造國際風情小鎮,項目占地面積共約1900畝,總投資約600億。
除了房地產開發,綠地在消費、基建、金融等領域也和陜西省政府進行了同步合作。第一財經記者采訪獲悉,在進口商品直銷領域,綠地將已制定綠地全球商品直銷中心(G-super),計劃三年內在陜西省開設20家門店,其中2017年落地5個,并將在陜西落地2個保稅倉物流基地。基礎設施領域,綠地將以PPP模式參與陜西省城市軌道交通、高速公路等基礎設施項目開發建設。在金融產業領域,綠地將參與陜西省地方金融資產交易機構的重組整合,推動設立新興產業投資發展基金和中小企業創新發展基金。
張玉良表示,上述模式還將在其他投資重鎮進行復制,這是綠地未來的一個投資方向。
事實上,綠地通過最近幾年的轉型已經形成了多業務鏈條的布局,并開始不斷產生收益。今年1月,綠地發布的業績預報顯示,2016年1~12月,綠地實現房地產合同銷售面積1961.2萬平方米,比上年同期減少9.9%。實現房地產合同銷售金額2550.04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0.8%。從房地產銷售數據看,綠地的增幅已經跟不上TOP3房企的數據,但是綠地在基建方面實現了超過1000億的營業收入,其各個板塊已經開始初具規模并產生協同效益。
“除了房地產,綠地其他產業板塊的成長速度很快,比如大基建,和2015年比翻了一番,2017年我們要上2000億元;大消費也一樣,都在翻倍增長。對金融利潤的要求,未來也要占集團利潤20%~25%的比例。我覺得,這和其他企業已經完全不一樣了,我們是一個綜合產業集團。”張玉良此前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曾表示。
易居智庫研究總監嚴躍進指出,由于綠地在各個產業的布局,給了綠地做一二級聯動開發更好的優勢,比如進行特色小鎮的打造時就可以通過自己的其他產業板塊進行資源導入,實現各個板塊聯動發展。
多點布局時代
第一財經記者梳理發現,越來越多開發商都開始進行自己的多產業布局,不斷擴張自己的業務鏈條。
易居中國(企業)CEO丁祖昱在“地新引力創新峰會”上表示,目前房企作為中國支柱產業的一個主體,已經進入到了各個相關領域。隨著未來在中國房地產行業增量的市場空間變小,企業還將加強對于這些相關領域的探索來尋求新的業務增長點。
“排名靠前的房企都開始自己的多元化布局,這個趨勢很明顯。”丁祖昱說。
“綠地在新業務領域,會納入時下流行的特色小鎮業務,計劃打造智慧健康城和文化旅游城兩類產品,并全面鋪開長租公寓、服務式公寓等運營型產品。”張玉良說。
除了綠地,恒大、碧桂園、萬科、融創等企業都開始了自己的多產業布局。華夏幸福則直接因為提前占道而開始進入“收獲期”。
從華夏幸福的規劃看,其將產業小鎮與產業園區作為集團兩大業務發展線。華夏幸福于去年11月成立了專門操盤產業小鎮項目的控股子公司。其先后在武漢、河北、南京等地簽約特色小鎮和產業園區項目,進一步擴大規模。
克而瑞一份報告指出,通過上述產業導入方式除了可以獲取便宜的土地和資金外,房企以PPP模式參與小鎮開發還有可能在項目實現招商后獲得投資額分成。例如華夏幸福此前與政府合作的園區項目,在園區建設期,一級土地開發的土地整理工作、基礎設施建設工作、產業招商服務等均由華夏幸福先行墊付,政府在這個時期不出資,但會高度支持并配合園區建設,等到園區售地、產生稅收等之后,政府將以建設成本加成10%至15%利息的方式進行資金返還予華夏幸福。此外,園區實現招商后,華夏幸福可從政府處獲得落地投資額的45%。
張玉良認為,通過產業的多點布局后,未來幾年綠地業績有望實現穩定增長。通過多元產業的全方位介入,將與地方經濟轉型方向契合,這種綜合競爭優勢在大規模戰略合作中的作用日益凸顯。以產業與項目為載體,企業將不僅向各地輸出資本,更輸出理念、模式、經驗與產業資源,深度融入區域發展大局。
本文來源于第一財經日報記者羅韜,如牽涉版權問題,請與管理員聯系,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