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覺中,曾凄惶惶從上海市中心各主要商業區退出的實體書店悄然回歸,甚至連遍布全市的肯德基都領了圖書發行的許可證。
上海靜安寺,開張半年的鐘書閣芮歐店已頗有人氣。鐘書閣的下一層,則是灣里書香的一家旗艦店。在與芮歐百貨相距沒幾步路的靜安嘉里中心又可以找到現代書店。還有,人來人往的新天地,言又幾、貓的天空等品牌書店已悄然入駐。徐家匯的港匯樓上有現代書店,美羅城有大眾書局。五角場的萬達樓上有上海書城,大悅城引進了西西弗……
“實體書店正在申城持續回暖。”上海有關部門介紹,滬上目前約有2200家擁有發行許可證的實體書店和發行企業,國內知名品牌實體書店幾乎都已花落申城,開設了分店。據悉,今年年內申城還將新增20家大體量實體書店。
面對申城繪就的書香文化新版圖,業內人士認為,這既得益于上海市政府層面對實體書店的扶持政策,也凸顯了上海整體較為活躍的閱讀氛圍。近日,上海市《扶持本市實體書店發展實施方案(征求意見稿)》完成,正征求各方意見。
做網上做不到的
2012年,上海率先出臺了扶持實體書店政策,5年來,從幾萬元到幾十萬元不等,已有上百家實體書店獲得扶持資金。2013年國家財政部發布通知,從2013年至2017年免征圖書批發、零售環節增值稅。
“一些有特色、專業化經營、有藝術堅守的書店,有明顯的好轉。”上海市新聞出版局發行管理處處長忻愈介紹,自政策出臺以來,政府每年投入500萬元,扶持有發展前景的、有明顯造血功能的品牌實體書店,或專業性較強的書店。此外,對缺少書店的大學周邊地段、城市發展的空白點也會予以關注。
開放性、導向性、公益性,是上海扶持實體書店發展政策的三大特點。無論是上海本土書店還是外省市在滬書店,無論是規模連鎖書店還是中小微書店,無論是“國字號”書店還是民營書店,只要具有一定品牌影響力、具有鮮明專業特色、契合上海城市文化發展規劃布局,能為市民讀者提供品質多元的閱讀服務,就是政策扶持的重點。
忻愈表示,這幾年,全國品牌紛紛落戶上海,讓大家看到,“書店還是有生存空間的”。
一位書店經營者表示,扶持政策的“補血”功能是明顯的,更重要的,是幫助書店重建信心,找到在這座城市的生存之道——“做到網上做不到的”,實現自我的“造血”。
什么是“網上做不到的”?這位經營者說,實體書店必須順勢而變,成為讀者體驗文化、感受書香的地方,“留住愛逛書店的人群,勾起更多人的閱讀興趣”。
書店要具備多重人格
來到番禺路,走進剛揭牌一個月的閱讀隧道書店,看到來自汽車設計、新能源領域的近20名自主創業者和專家,圍坐在書店內長約6米的書桌前,熱火朝天地討論著下一波智能出行的新趨勢,新書《IT人在路上》在每位參與者手中傳閱。觀點碰撞、火花不斷的文化沙龍,穿插著多名創業者的精彩演講,不少來逛書店的附近居民、高校學子紛紛饒有興趣地提問互動。
過節時,去書店參與一場文化交流活動,已成了眼下許多讀者的日常休閑選擇。“今年,自己與幾位同窗留滬過年,議程上,有一項就是去逛逛學校周邊書店,參與幾場有意思的讀書活動。”上海交通大學碩士研究生90后杜波說。
促使城市文化空間與普通讀者的鏈接更加緊密靠什么實現?不只一位書店運營者給出的是“復合經營”方案。光靠書架陳列賣書,書店的“氣場”很難滿足都市人群的閱讀及社交需求。以閱讀隧道書店為例,它已不僅僅是一家傳統意義上的實體書店,更像是內容與智慧生活聚合的“供應商平臺”。書店同時擁有“多重人格”——與上海市科委、徐匯區科委合作,搭建科普教育基地;與地處徐家匯街道的2000余家企業合作,開展不同主題的文化沙龍線下活動;邀請新書作者、名家演講對話等。
書店融合美學元素,讀書滲透到生活細微處。言幾又書店、鐘書閣、大眾書局等實體書店無一不是采取復合式經營模式。
行業信心從何而來?“網上書店代替不了線下社交,而實體書店依靠‘互聯網+’,彌補了傳統書店空間的限制,又突出線下社交和文化體驗。”在言幾又上海地區經理鄧凌看來,如今24小時書店、主題書店、社區書店、校園書店等書店相繼出現,咖啡、甜食、畫廊、花店等商品走進實體書店,書籍不再是書店的唯一主宰,書店改變以往的單一圖書銷售盈利模式,實現轉型升級。
走進言幾又去年底新開的上海長泰店,現代感十足的店內書籍陳列面積比例約占45%~50%,休閑閱讀空間占比30%,其余是文創產品,整家店更像是涵蓋書店、咖啡廳、藝術畫廊、文創生活館、創意孵化地的城市文化空間。
釋放鏈接的能量
“如果按照市場價來收租金,沒有幾家書店能夠承受得了。”言幾又董事長但捷曾表示,目前實體書店其實沒有“復蘇”一說,更多是借政策扶持和商業地產轉型紅利多了一點喘息時間,未來考驗仍不少。
其中,最大的問題在于場地租金。鐘書閣入駐靜安寺的芮歐百貨,上海三聯書店開在了朱家角最熱鬧的放生橋畔,這些都是以低租金甚至免租金為基礎的。據介紹,書店盈虧的一個臨界點是房租在每天每平方米3元以下。但是,某商業地產公司去年發布的數據顯示,2014年上海核心零售商圈商鋪租金為57.8元/天/平方米,非核心區域為29.7元/天/平方米,與書店的承受力差距至少在10倍以上。
由此可見,如今大量“回歸”主流商圈的書店,若以所在商圈的正常租金而論,恐怕少有能生存下去的。它們所依靠的是商圈重新萌發出的對書店的熱愛。上海新聞出版局一位相關部門的負責人說,根據研究,書店與人的“黏合度”一般情況下在一小時左右,現在不少百貨公司、商業地產邀請書店入駐,某種程度上就是因為書店與人有黏合度、有文化氣質。這位負責人告訴記者,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上海新建的百貨公司就有引進新華書店的傳統,“現在大環境都講文化,所以很多公司希望書店入駐,給了很多好的條件”。
在但捷看來,在網絡信息豐富甚至過量的時代,要做一個讓人喜歡的線下書店,需要承擔多大的挑戰,便會收獲多大的成就感。其中的關鍵點便在于發現并挖掘場景的勢能,這在根本上使得線下書店不僅不會被網絡取代,還會無限超越線上閱讀的體驗。
“線下運營通過實體書店與讀者面對面的互動,深化與業內學者、參與者的關系,進而完成線上線下的融合發展。尤其是節假日等閑暇時光,更是潛伏著大量的閱讀社交需求,需要書店運營者去最大化激活。”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副社長李輝認為,實體書店要走得更遠,需更加努力釋放書店與讀者、作者彼此鏈接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