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法替代的體驗感,讓實體店在電商面前優勢猶存。尤其在城市商圈的再造及商業模式的創新之下,“逛街”仍然是消費者的主選
在經歷快速增長后,電商與實體店彼長此消的態勢似乎趨穩。兩者之間,不再爭論孰優孰劣,而是借各自所長實現共贏。近兩年,無論電商怎么火,實體店并不示弱。隨著消費的不斷升級,“逛街”反而有回歸之勢,越來越多的人樂于享受其中的體驗。
為了滿足多元化的消費需求,一些商業中心主動適應,敢于挑戰,在迭代中成長、完善,繼續成為人們購物、休閑、娛樂、社交的主要選擇。
實體店回歸“逛”的感覺無法替代
輕松歡快的音樂、真實購物的感覺……人們愛逛街,不僅為了買商品,還要買服務,這種體驗式的消費,僅靠鼠標難以實現。
1月18日,太原市長風街一家大型購物中心內,一個男孩在體驗VR游戲,戴著頭盔和眼鏡,做著射擊、閃躲的動作,吸引來一群孩子歡呼互動,場面甚是熱鬧。
一旁守候的母親丁麗,是購物中心的常客,“周末到購物中心,主要是帶著孩子到游樂區玩兒,益智又健身。當然,我也沒閑著,走走看看,家居用品、衣服化妝品也隨手買了。”她說。
“好東西都是在逛的過程中發現的。”太原市民李欣俐偏愛逛街。她想買一件毛衣,也在網上挑了好久,始終沒遇到中意的款式。元旦期間,她去北美新天地,某“輕奢”品牌的白色毛衣,隔著玻璃就吸引了她。即使結賬隊伍很長,也心甘情愿等待。“一件一件試穿,對著鏡子欣賞,還配著舒緩的音樂,這種感覺真的很棒。”她說。
實體店消費不僅能和商品近距離接觸,也購買了服務,這是網購不能滿足的。與此同時,隨著生活方式的改變,越來越多的人們開始把購物中心當做社交平臺來使用。
北美新天地一家甜品品牌負責人表示,實體店受到網店的沖擊確實不小,但依然有很多人保持了體驗購物的習慣,特別是購物中心功能的齊全,其社交平臺的功能日趨明顯,吸引了更多的年輕人來線下消費。
25歲的健身教練李明是實體店的“忠粉”,他和女朋友的第一次見面就是在購物中心完成的。李明說他喜歡“購物中心+社交圈”的感覺,寬敞明亮的環境,舒服的背景音樂,再來一份港式甜點,交流愉快而輕松。李明覺得,真實、直接的產品體驗以及便利的社交環境,是他喜愛實體店的原因。
消費者的感受是最真實的。這些年,太原各個商圈店鋪受電商、租賃等因素影響,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寒流”,但實體店依然是人們活動的重要場所,更是城市的一道亮麗風景。
業態發生變革同質化經營仍是問題
近年來在市場的倒逼下,我省各地城市商圈不斷發展,傳統實體店經營理念經歷了脫胎換骨的變化。
以太原為例,商業中心向多點發展。目前,柳巷、朝陽街、長風街、萬達等新、老商圈并存,擁有各自的消費群體,大型的集游、購、娛、餐飲等多種功能于一體的購物中心是當前實體商業發展的最高級別。
各市一些實體店也不斷加快轉型升級,商業業態發生變革,在提供體驗式消費上下功夫。
太原市民郭曉霞走過很多大城市,以前外出的時候,總要尋找一些太原沒有的物品,帶回來給親朋好友當禮物,包括服裝、家居、食品等。“以前太原沒有啊,像無印良品、ZARA、H&M這些品牌也是最近幾年才有的。現在好了,從高檔到低端,從餐飲到院線,各種各樣的品牌都來了,與大都市的差距越來越小了。”郭曉霞說。
在消費升級大潮中,像郭曉霞一樣,把“逛街”當成一種生活方式的人越來越多。
細心的消費者不難發現,目前省城大型購物中心在細微中發生著變化:購物面積在逐步下降,展示、交流區域以及兒童活動區面積增加,從前只是以銷售商品為主,現在則將文化、娛樂、休閑、餐飲等多業態混搭,體驗式、社交式業態加重空間布局,全方位滿足消費者需求。
據了解,未來幾年,我省還將有新的商業綜合體建成,將呈體驗差異化方向,競爭也將更加激烈。
“當然,與新的消費需求相比,實體店仍有很多要改進的地方。”省社科院侯曉斌說,最大的問題在于同質化。雖然近幾年大型購物中心在增加,但不管去哪家購物中心,消費者似乎都有種“似曾相識”的感覺,品牌雷同、定位模糊,讓購物中心同質化現象日趨嚴重。一些購物中心出于招商運營方面的安全考慮,引進一些在消費者眼中認知度高的成熟品牌,而對新品牌則拒之門外。
侯曉斌認為,同質化現象意味著很多商業項目沒有捕捉到屬地的消費特性,以及自身的獨特賣點,畢竟每個商圈的消費需求不一樣,“其實,除了零售外,購物中心還有更重要的構成部分,可以在配套設施、生活休閑等形式上下功夫,這些也是各大商業體避免同質化的一個重要方面”。
例如購物中心可以依托自身特點,舉辦觀影節、明星見面會、動漫展、主題嘉年華等,既吸引了消費者,帶動了營收,又提升了城市公共空間的利用價值,實現了分享經濟。實體店走出困境,絕非朝夕之功,向新商業模式轉型才是正確途徑。
模式改頭換面在經營本質上下功夫
隨著消費者購物的理性選擇,消費回歸實體的趨勢越來越明顯。有媒體預測,2017年將是實體店強勢回歸的一年。
“消費新常態,就是人們很少為買而買,大多帶有娛樂、休閑等伴生需求。所以不管是線上還是線下,創新、體驗、服務以及情懷才是真正重要的。”在太原職業經理人協會副秘書長楊建亮看來,實體店經歷的蕭條是發展進程中的洗牌,也是經濟社會轉型期所必須經歷的。
楊建亮認為,新商業時代,人們在消費時漸漸從節儉向快樂過渡,更注重過程的體驗和感受,而電商只是實體行業的補充,許多服務行業,比如醫療、建筑、娛樂等,還需要在線下解決。
實體店回歸,一定要經過改頭換面。究竟該如何改?
“滿足體驗感,服務貼心,業態豐富,只要把握好這些,實體店不愁沒錢賺。”楊建亮分析,相比于電商,實體店的核心功能是體驗,經營本質是商圈營銷,應發揮自己的優勢與網上零售錯位發展。通過體驗感,進而讓消費者獲得存在感、參與感、獲得感,這才是線下實體店的優勢。
“事實上,更多的人們傾向于到實體店購物,因為導購人員能提供更個性化的服務。”楊建亮說,專業且訓練有素的導購人員是實體店加分關鍵,消費者在接受了專業的導購員幫助后,會產生更多的購買意愿,這恰恰是電商的軟肋。特別是對于80后、90后新一代消費者來說,他們更注重對文化、創新、體驗和情懷的認可,以及精神層面的滿足感。
像蘇州誠品書城、北京大悅城系列,體現的正是文化、創新、體驗及情懷,不僅泊車方便,品牌齊全,娛樂購物休閑一站式消費,還把每層的中庭位置做成開放區,帶動飲品小吃銷售,也方便了人們社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