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雙11”,除了天貓的1207億元銷售紀錄,還有一件事引起我的注意,那就是當天上午國務院辦公廳公布了《關于推動實體零售創新轉型的意見》,指出實體零售發展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提出實體零售應促進線上、線下融合(O2O),即發展新零售。
“新零售”這個詞眼下很火,最近還頻頻出現在電商巨頭的口中。前不久馬云就在演講中說,“電商”這個詞已經過時,未來將是線上和線下結合的新零售時代。
國家政策與電商平臺的預測不謀而合不是偶然的。
我認為,新陳代謝本來就是自然進化和社會演進的規律,變是常態。傳統商業不完美,電商乘虛而入,但經過這幾年井噴式的發展,電商模式也遭遇了瓶頸,必須有所改變,是時候讓新生業態取而代之了。就要理解國務院的新政策,要從電商的優勢以及其發展的瓶頸談起。
首先,我們今天所處的,可以說是一個平行世界,網上虛擬空間與現實物理空間相對應,電商為消費者提供了更廣闊的選購空間。
對實體零售而言,即便是一家擁有超8萬種商品的沃爾瑪,所能擺放的商品終究也有限,貨架上擺放了A企業的產品,就可能容不下B企業、C企業的同類商品。
相反,線上平臺提供了無限延展的商品展示空間,顧客選擇的空間更為廣闊。如僅天貓上就有1.2萬個國際品牌,18萬個知名大牌,8.9萬家旗艦店,幾乎囊括了人們的所有生活、工作所需,這種豐富程度是任何一家傳統的百貨商店都無法比擬的。
此外,線上平臺還可以針對不同的顧客提供個性化的服務,如打開手機淘寶,用戶看到的A P P首頁,是個性化的,它顯示的都是用戶可能最有購買意向、最感興趣的商品,這就好比顧客走進了一家商店,發現最想買的商品都擺在了離你最近的入口之處。
當你習慣了這種琳瑯滿目,習慣了這種量身定制、快速搜索以后,超市里有限的商品、呆板的貨架,幾乎就是低效的代名詞。
其次,電商能夠實時記錄顧客的每一個行為。
今天回頭看,有無數據記錄,才是線上和線下最大的區別。在傳統的商場購物,你上午去買過東西,即使是同一個柜臺,下午再去,售貨員也可能不認得你;但在電商平臺上,因為記錄了顧客的點擊、瀏覽、購買、評價等記錄,即使你不買東西,平臺也認得你。
你嫌貴沒買的商品降價了打折了,第一時間通知你;新款衣服出來了,第一時間進入你的購物頁面;打折券、優惠券直接送到你的淘寶賬號、支付寶賬號上。
你的每一次點擊、瀏覽、消費,都可能獲得回應。你感受到了關心,感受到了幫助,購物因而具有了感情的紐帶、溝通的內涵。
有了數據,營銷推廣也更加奏效,可以在適當的時機、用適當的方式、以適當的價格向消費者推薦他們最可能購買的商品,亞馬遜40%的銷售就來自于營銷推廣。再看今天“雙11”,網紅直播、晚會等營銷方式輪番上陣,這一比例可能更高。
最后,電商平臺更方便選品、競價,推動正面競爭。
歸根結底,這是一種更先進、更符合人性的文明,它們之間是工業文明和信息文明的差別,在信息文明下,傳統零售的沒落幾乎是必然的。而“新零售”,線上線下融合則代表了更高的文明,這種文明也將具有比較優勢。
其實,人的需求是多樣的,線上購物是種享受,線下逛街也可以是種享受,線下體驗線上購物,誰能打通線上線下的利益鏈條,誰能把這兩者結合得更完美,誰就可能坐在下一個風口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