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一路下滑的業(yè)績和四處關店的壞消息,百盛一直在想辦法補救,如今它又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
8月10日,百盛商業(yè)集團(以下簡稱“百盛”)與韓國衣戀集團(以下簡稱“衣戀”)達成協(xié)議,宣布共同投資1億元組建合資公司,聯(lián)手打造中國市場首間City Lifestyle Mall(城市生活廣場)。
自2013年起,百盛就開始了轉型自救的征程。在加大餐飲面積“引流”、合作大眾點評“觸網(wǎng)”、引入代理品牌“購物中心化”等轉型動作后,百盛又服下了與服裝集團合作這劑“猛藥”。
在百盛看來,和衣戀的合作不同以往,是“根本性變革”,但投資者卻對此不太買賬。在宣布和衣戀的合作之前,百盛的股價還保持在1.2港元以上,消息公布后,股價卻一路下跌創(chuàng)出新低,截至21日,股價跌至1.08港元。
“這說明投資者并不看好此次合作。無論衣戀還是City Lifestyle Mall,在國內都不是全新的概念,沒有獨特的吸引力,而且合作的模式并不能解決百盛關鍵的品牌和貨源問題。”資深零售專家丁浩洲告訴中國房地產(chǎn)報記者。
實際上,百盛面臨的困境也是國內百貨業(yè)的縮影。“現(xiàn)在國內的百貨業(yè)只有兩條出路,要么放棄,像萬達一樣斷臂割肉,要么顛覆性變革,徹底解決供應鏈的問題。不要幻想少出錢或者不出錢找人合作充門面,妥協(xié)的中間道路走不通。”丁浩洲表示。
新意欠奉
據(jù)悉,這個“中國市場首間City Lifestyle Mall”將落地在上海市天山百盛百貨,原店全面重整之后,預計于今年年底重新開業(yè)。百盛表示,新店零售面積約4.57萬平方米,將引入衣戀旗下的服飾與餐飲品牌,以及百盛旗下的自營與代理品牌,亦會引入美國及歐洲的奢侈品牌。
百盛商業(yè)集團 CEO 張瑞雄稱:“此次百盛選擇與衣戀深化合作,通過開創(chuàng)一家具備獨特概念的 City Lifestyle Mall,為中國消費者帶來一次嶄新和獨特的消費體驗。”
據(jù)記者了解,此次百盛與衣戀的合作還打出了“城市奧特萊斯”的概念,將引入一些折扣業(yè)態(tài)。
“城市奧萊本來就是個偽命題。”丁浩洲指出,奧萊必須要品牌授權開店,而在城市里面品牌不可能授權開獨立的折扣店面,因為會沖擊到旗艦店,“如果僅是衣戀本身的換季折扣,更達不到奧萊標準。”
從品牌影響力上看,衣戀雖然也收購了歐洲的一些小眾品牌,但本身在國內已經(jīng)過度擴張,在上海市場很難對客戶形成較大的吸引力。
“城市生活廣場其實也不是新概念。”丁浩洲表示,百盛選擇和衣戀合作,很大程度是為了緩解資金鏈壓力,但卻沒有形成自營的品牌競爭力。
事實上,百貨聯(lián)手服裝集團,百盛也不是第一個試水者。
此前,法國老佛爺百貨與香港I.T集團的合作頗為引人矚目。與百盛+衣戀相比,同樣走精品買手路線的I.T與老佛爺更為契合,即便如此,從業(yè)績上看,二者的合作也不算特別成功。
“即便I.T和老佛爺也面臨著性價比難題。電商對百貨沖擊太大,這是從流通鏈條上的根本性沖擊,不解決與電商的價格落差問題,百貨很難突圍。”一位接近I.T集團的人士告訴中國房地產(chǎn)報記者。
艱難自救
為了實現(xiàn)自救,百盛一直在“想轍”。
2013年5月31日,年近七旬的百盛創(chuàng)始人鐘廷森重回百盛一線。這一年,百盛遞交了上市九年以來最差業(yè)績,凈利下跌58.4%至3.54億元。
鐘廷森的再度出山,拉開了百盛中國戰(zhàn)略調整的大幕。“實際上,老板重新上陣后,百盛的確有了很大變化。”中國購物中心產(chǎn)業(yè)資訊中心主任郭增利指出。
2013年10月,百盛北京復興門店10層引進了3000平方米的餐飲業(yè)態(tài),上海百盛購物中心淮海路店從3月21日起正式推出只針對VIP客戶的“貴賓專場”。
對于涉足餐飲業(yè)態(tài),百盛抱有不小期待。據(jù)悉,鐘廷森帶領團隊在一年時間里花費超1億元在全球各地考察,并收購或代理了一些符合企業(yè)預期的知名品牌。今年年初,百盛又將馬來西亞的四大自營餐飲品牌引入了中國市場。
百盛還曾嘗試“觸網(wǎng)”,與大眾點評牽手做O2O。按照雙方愿景,百盛在全國34個城市的60家店將享用大眾點評帶來的一系列O2O服務、大數(shù)據(jù)產(chǎn)品等。雙方甚至計劃將合作引入百盛國外的門店中。
此外,百盛還進行了“購物中心化”的嘗試。去年12月底,百盛全資間接附屬公司青島金獅廣場商業(yè)管理有限公司以14.22億元收購青島購物中心,百盛表示,未來新開門店將以“店中店”和購物中心為主,不再開設單體百貨店。那些體量小、不盈利的3萬平方米以下的中小型百貨店成為被關停的重點對象。
然而,在行業(yè)性的危機面前,這家1994年進入中國零售業(yè)市場的“外資第一店”還是顯得獨木難支。
公開資料顯示,2012年至今,百盛在全國已經(jīng)關閉8家門店。2014年年報顯示,截至2014年12月31日,公司合計銷售所得款總額下降4.23%至人民幣167.42億元。母公司所有人應占利潤下滑33.5%至2.35億元。百盛5月公布的2015年一季報顯示,今年一季度公司凈利潤虧損2732.9萬元,較去年同期1.49億元的凈利潤大幅下滑118.35%。
行業(yè)危機
“百盛到現(xiàn)在這個程度,股價一直下跌,他們自己也很糾結,是砸錢去顛覆性變革,還是放棄?很明顯,百盛想走中間道路,由于資金緊張沒有徹底轉型,希望稍微花點錢找合作者拔出泥潭。但目前的百貨業(yè)不存在中間道路。”丁浩洲一針見血地指出。
世邦魏理仕5月發(fā)布的《全球零售商活躍度調查》顯示,47%的零售商在2015年最大的擔憂是成本的上升和經(jīng)濟預期的低迷,只有1%擔心國外直接投資,2%擔心物流網(wǎng)絡匱乏。
對于百盛這類典型的聯(lián)營招商二房東模式的百貨而言,成本問題最為棘手。“這種模式的深層危機非常嚴重。主要原因在于供應鏈太長,代理商環(huán)節(jié)就分為很多層級,中國總代理、區(qū)域代理、城市代理層層轉包,加上扣點高、租金高,成本著實難以承受。”丁浩洲指出。
在中國國內電商和跨境電商迅速發(fā)展的情況下,商品可以跨越所有中間環(huán)節(jié)送達消費者手中,這導致百貨生存空間被進一步擠壓。
即便是在百貨積極轉型自救的情況下,多位業(yè)內專家仍表示不看好。“百盛這樣的百貨一般只有4萬平方米的體量,做購物中心太小了,只有餐飲吸引不了人。做O2O導流,一般也是收效甚微。”郭增利指出。
“在歐美,百貨主要是買手制,在自營品牌的主導下,貨品同質化被削弱,因此具有較大的競爭力。”丁浩洲認為,百貨的轉型或許可以參考這種模式,走徹底自營而不是搭建平臺的道路。“作為平臺的話,百貨與電商相比實在沒有優(yōu)勢。
“百貨關鍵是要扭轉二房東角色。在增加一定比例自營基礎的商品之外,還要回歸到管庫存、管服務等。”郭增利表示,“百貨應該把庫存管理這部分業(yè)務接手。由于以往導購都是品牌方的人,維護的是品牌方的利益,在個性化消費時代,百貨應該自己負責服務,轉型專業(yè)百貨。”
本文來源于中國房地產(chǎn)報,作者李克純,圖片源自網(wǎng)絡,如牽涉版權問題,請與管理員聯(lián)系,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