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市正在回暖,而有的人卻選擇了退出。
8月18日,浙江廣廈發布公告稱,在未來三年內逐步退出房地產行業,進入有發展潛力和增長空間的新領域,實施產業轉型。
今年以來退出房地產業務的企業不止浙江廣廈一家。在整個行業都在探討轉型的關口,有的企業不斷嘗試在地產領域玩出新花樣,有的還在觀望,還有一部分選擇了退出。
業內人士稱,未來房地產行業的分化還將加劇,更殘酷的競爭才剛剛開始。對大公司來說,越多的企業退出,越意味著競爭激烈程度將下降,行業的利潤率有望回升。
地產界的退出潮
浙江廣廈在公告中表示,長期來看,隨著競爭的加劇,未來房地產行業集中度將進一步提升,中小型房企生存壓力加劇;短期內,受高庫存、投資性需求減少、落實不動產登記制度及房產稅推出預期等因素影響,去化壓力仍舊較大,行業利潤率可能進一步下滑。
正如浙江廣廈所指出的,不容樂觀的行業前景和競爭環境,今年以來已經讓不少企業萌生退意。
就在浙江廣廈發布公告當日,萊茵置業公告稱,公司更名為萊茵達體育發展股份有限公司,經營范圍變為實業投資,包括體育活動的組織、策劃,體育場館的設計、施工、管理及設備安裝等,剝離地產,全面轉型體育產業。
事實上,自年初以來,類似退出案例可謂不勝枚舉。8月11日,高新發展公告稱,公司擬2.47億元置出房地產業務;8月7日,海德股份公告稱,公司作價8750萬元剝離房地產業務;5月,江中地產作價41.5億元將房地產業務賣給了九鼎投資。2月,上海證大集團戴志康宣布退出房地產。
“未來房地產企業還會少掉90%。”易居中國分析師薛建雄這樣告訴記者。
他表示,目前房地產行業已經成為了典型的紅海,市場容量縮減得太厲害,即便一部分人退出,也改變不了這種競爭局面,未來會有更多企業離場。
中原地產上海研究咨詢部總監宋會雍分析稱,整個房地產行業短期內向下壓力有增無減,一方面是中國的城市化進程已經大大減緩;另一方面,城市居民家庭成員結構和住房保有情況較之以前大大改變,對市場而言,緩慢的新增需求已經無力支持行業繼續快速向上發展。
倒在了黎明前?
房地產行業整體利潤連年下滑,已經是不爭的事實。從萬科發布的中期業績來看,其利潤增速也滑至0.77%,同比下降了58%。也就是說,萬科的高增長狀態結束了,這意味著地產的黃金時代一去不復返。
“不轉型是等死,轉型是找死。”宋會雍表示,這句話基本上概括了目前行業里尚且看不清前路的企業的兩種心態。
宋會雍認為,對房企而言,真正談轉型,進入一個新的領域成本和門檻都很高,將來轉型競爭會衍生成龍頭房企、實力房企之間的“軍備競賽”。而對于另一些中小企業,觀望是目前更好的選擇,讓大企業支付試錯成本,小企業利用后發優勢,成為追隨者也能存活。“未來真正殘酷的競爭只存在于實力相當的大中型企業之間。”宋會雍補充道。
薛建雄也表示,整個地產行業都出現了問題,再談小公司的存亡對整個行業并無太大意義。“現在大家更應該盯著萬科、綠地、萬達這樣的大公司。”
對于企業在目前階段的路徑選擇,宋會雍建議,對于一些原本并非傳統房地產領域的后來者而言,在行業利潤率下降的背景下,縮減房產相關業務是明智的;但對于原本就是地產領域的企業,盲目地離開熟悉的領域也是危險的。
縱觀退出市場的房企案例,不難發現,很多時候資金問題往往是“最后一根稻草”。
本月12日百強房企華光地產資金鏈斷裂并宣告破產;此前,武漢三江航天地產以31億的價格將67.08%股權轉手恒大;大連億達也被曝出申請破產的內幕……
“現在誰也看不清轉型的方向究竟在哪里,也沒有企業敢打包票自己探索的路子就一定會成功。對于剩下的房地產企業而言,誰的財務狀況好,誰風險控制得好,誰就能在比較艱難的市場環境下生存下來。”宋會雍說。
某種意義上,這些企業是倒在了黎明前。此前,著名經濟學家樊綱在某論壇上表示,房地產行業正在觸底反彈,已經度過了最艱難的時光。一旦完成行業的兼并整合,行業集中度提高后,行業利潤率也有望修復。
本文來源于每經網,圖片源自網絡,如牽涉版權問題,請與管理員聯系,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