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景氣度下降導致銀行對于房地產行業的貸款更加謹慎。
加之受中央政策與市場需求的不確定性影響,地產商們開始對房地產行業未來的發展產生了擔憂。
數位接受《中國產經新聞》記者采訪的專家表示,銷售低迷、資金回籠減速加上融資成本增加,房企轉型已是必然選擇,在“互聯網+”房地產的思維影響下,地產經營者們開始嘗試改變傳統的經營與運作模式。
地產商的“錢荒”與“心慌”
很多地產商們都在思考,這個樓市寒冬什么時候結束,而自己還能扛多久。
近兩年來,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而我國的房地產市場也始終在低迷中徘徊。樓市進入“寒冬”,地產商們為了生存而絞盡腦汁。
有報告顯示,兩年來,不少中小型地產企業已被迫退出了市場,而大型的地產商也是在艱難地度日。
《每日經濟新聞》報道稱,目前開發商遇到的最大困難就是資金問題。當下全國樓市處于深度回調,許多中小開發商依靠民間融資籌集資金。
而《廣州日報》的報道甚至稱,在經歷2012年上半年,浙江、廣東多家小型開發商宣告破產后,如今在信貸收緊、銷售冰封的新一輪樓市“寒冬”之中,在融資上“先天不足”的小房企又一次首當其沖。
地產商們資金緊缺的同時,市場銷售量也一再萎縮。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今年1-6月新開工面積同比下降15.8%,竣工面積下降13.8%,土地購置面積同比下降33.8%。房地產企業對市場的投資依然持續下降。而大多數中小型企業為去除庫存壓力,緩解資金壓力,被迫采取“以價換量”的銷售策略。
而此前統計局數據也顯示,1—3月份房地產投資增速已降到一位數,跌至8.5%,整體市場仍然低迷。
雖然在國家一系列的利好政策下,個別一二線城市出現回暖跡象,但三四線城市庫存依然緊張。中國投資咨詢網藍皮書預計,今年房企對市場前景判斷和預期并不樂觀,商品房去庫存化壓力較大,全年房地產開發投資增速仍可能持續低速增長。
對于房地產市場的狀態,萬達集團董事長王健林在不久前一次公開演講中表示:“不要再對房地產行業抱有任何幻想,除了北上廣深等局部地區,行業整體已經呈現過剩局面。”
而著名房地產分析師陳真誠在接受《中國產經新聞》記者采訪時也表達了相似的觀點:“房地產市場暴漲這么久,市場已經達到相對的飽和狀態。”
市場景氣度下降對于房地產行業的貸款,銀行顯得更加謹慎。曾風光無限的地產商們在經歷著心慌的同時,“錢荒”也如烏云壓頂,而現實中,絕大多數的房企都面臨融資難格局。
中國指數研究院數據顯示,銀行貸款持續下降,截至5月,房地產企業來自國內銀行的開發貸款累計值達7458億元,較2014年同期的8214億元同比減少了9.2%。
事實上,地產開發的房貸量還在持續下降,籌資或轉型對于大的地產商來說已經迫在眉睫。
互聯網金融被視為救命稻草
在互聯網的沖擊下,王健林似乎已經坐不住了。
以萬達為例,作為商業地產的領軍,萬達集團一直是“城市綜合體”的忠實擁躉。通過地產帶動商業,再通過商業提升品牌,萬達集團多年的經營模式一直都很成功,然而在地產業低迷和互聯網的沖擊下,樓市銷量與商業店面的銷售額已遭受很大沖擊。
曾經引以為榮的重資產模式也亟待轉變,商業地產專家、領易投資總經理鄒毅在接受《法治周末》采訪時指出,締造萬達巨大成功的既有模式—重資產模式,已經到了需要轉型的時機。
如今,王健林決定改變這一現狀。
公開的報道顯示,萬達集團2015年上半年工作會議上,王健林表示,萬達嚴格來說,明年就不再是房地產企業。而下半年,萬達金融集團即將成立,重心將放在“互聯網+”金融方面。
同樣轉向“互聯網+”金融的還有綠地集團。早在今年4月13日,綠地集團旗下全資金融產業平臺綠地金融投資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宣布,聯手阿里巴巴集團關聯企業螞蟻金服和平安集團成員公司平安陸金所,發布市面上首款互聯網房地產金融產品。同日,綠地旗下互聯網房地產金融平臺“綠地地產寶”也宣布啟動,旨在服務個人投資者理財投資,為中小房企提供資金解決方案。
而事實上,萬達與綠城只是兩年來諸多地產大鱷從地產向“互聯網+”金融轉向的縮影。相關資料顯示,除了萬達、綠地外,復星地產、平安不動產、泰禾集團、方興地產、恒大地產等數10家大型房地產企業也已開始涉足“互聯網+”金融行業。
中投顧問房地產行業研究員韓長吉告訴《中國產經新聞》記者,現今萬達、恒大等房企將發展重點轉向“互聯網+ ”金融是明智之舉。隨著“互聯網+”思維在傳統行業的深入滲透,愈來愈多的傳統企業利用“互聯網+”思維進行產業鏈重造。
在韓長吉看來,“互聯網+”金融運用范圍較廣,而且與房地產企業契合度較高,“互聯網+”金融將為房地產行業發展帶來新的轉折點,今后勢必有越來越多的房地產企業開展“互聯網+”金融業務。
“新湖中寶、綠地、萬達和恒大等房企將互聯網金融視作未來業績增長點,都把金融作為轉型和業務延伸的方向,這至少說明互聯網金融是房地產轉型的大趨勢,是他們未來幾年重要的利潤增長點,例如萬達的第四次轉型已將金融板塊納入集團主業,形成地產、金融、電商、文旅四大板塊并重的格局。互聯網金融為房企融資擴寬了渠道,未來或會有更多的房企加入這一領域。”經濟學家宋清輝在接受《中國產經新聞》記者采訪時表達上述觀點。
而無論是恒大、綠地,其負責人都在不同場合表達了對互聯網金融的興趣。業內人士分析稱,房企面臨著資金和轉型壓力,而互聯網金融為他們提供了抓手。
不過,接受《中國產經新聞》記者采訪的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助理研究員鄒士年表示,“由于房地產業進入白銀時代,房地產行業盈利空間越來越窄,房地產業的轉型或者多元化經營已經是大勢所趨,而互聯網金融就必然成為房地產企業最大的風口和轉型的方向。因為房地產具有資金需求量大、投資回報期長等特點,對金融機構的依賴度較大。而通過互聯網金融使得房地產企業能夠吸收社會閑余資本,作為堅強資金后盾,加快房地產企業資金回流,從而加快自身的升級轉型步伐。但是不能僅僅看見互聯網金融給房地產企業帶來的好處,也必須清醒認識到房地產企業從實體資本運作轉向虛擬資本運作可能產生的風險。金融創新必須回歸其本質,為實體經濟服務,否則就容易成為投機的工具。因此,房地產企業對互聯網金融不可一哄而上,政府更應加強對這種金融創新的監管。”
宋清輝也認為,地產商們希望將房地產與互聯網金融結合,通過從房地產商到購房者的投融資模式,達到資金快速流轉,從而解決房地產商、消費者等多方資金短板等問題。房企轉向互聯網金融等于自己插上了金融的翅膀,發展空間巨大。
中投顧問房地產行業研究員韓長吉對房企向互聯網金融轉變表示看好。他認為,房地產轉向“互聯網+”金融一是可以拉動公司股價上漲。這些龍頭公司均是上市公司,“互聯網+”金融概念當前在資本市場炒作較火,對公司股價將有較強推動力;二是便于自身融資。房地產企業融資量較大,如果通過自有的“互聯網+”金融業務融資,將有效降低融資成本;三是可以提高營銷水平,房地產企業的“互聯網+”金融產品一般與自身的房地產業務聯系緊密。
本文來源于中國產經新聞,作者陳家運,圖片源自網絡,如牽涉版權問題,請與管理員聯系,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