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要做政府想做的事。”非常善于迎合政府意志的綠地董事長張玉良,最近開始主攻北京市政府,他手里的牌,是近期熱門的文創產業地產。
2015年7月底,“北京市房山區綠地文化創意產業園”授牌儀式“綠地智匯產業城”啟航國際III期舉辦,“綠地智匯產業城”就此成為房山區首家掛牌的文化創意產業園區,也是房山區首個政企聯手的產城一體化模式房地產項目。2013年底,萬科把自己重新定位為“城市配套服務商”,綠地在北京推廣的房山模式,跟萬科的戰略方向相似。
“房山模式”是綠地集團在北京“想政府所想”,做“產城融合”的第一步。在這一模式中,綠地將扮演服務運營的角色,聯手政府,在房山打造一個中小企業產業發展與扶持平臺。其中,綠地提供集成辦公中心、商務配套中心、企業扶持中心、招商招租中心、企業家俱樂部、海外服務中心這六大板塊服務,同時也為政府實現招商引資與產業布局發展的需求。
綠地相關負責人稱,他們的目標是,通過綠地“京津企業服務平臺”打造的功能平臺,將政府、開發商、入駐企業、投資人四方緊密結合在一起,成功打造四方共贏的“綠地合伙人模式”。
文創產業園并不是新概念,萬科在東莞、深圳都開發了文創產業園,但是這個行業整體比較混亂,借產業之名低價圈地的比較常見。綠地模式的不同之處,在于改造原有的商業項目,最重要的是獲得政策支持,吸引中小公司,幫政府招商的同時把幫業主把寫字樓返租出去。
綠地在北京的積極拓展,背后是高增長業績的重壓。以政府最愛的“超高層”綜合地標而在房地產業內知名的綠地集團,2014年首次超越萬科,實現房地產業務全年預銷售金額2408億元的高額銷售,“想政府所想”的經營理念功不可沒。
然而,突破2000億大檻之后,張玉良對綠地的銷售業績提出了更高的需求。綠地集團2015年的業績目標直指4500億,同時,張玉良為綠地集團設立了力爭在2020年業務經營收入達到8000億元,躋身世界企業100強行列的目標。
“我們的銷售壓力非常大。”綠地京津事業部產業發展中心負責人對界面新聞記者稱,這樣的業績目標的設立,意味著在商辦物業超過90%的京津地區,綠地基本上不能持有自建的寫字樓,必須全部銷售出去。
“但要能賣好寫字樓,就不能只賣樓,必須做好運營服務讓寫字樓更有價值。”上述負責人直言,在當前的形勢下,綠地不能只賣樓,必須轉型城市服務商,結合北京新區發展的規劃和京津冀一體化的布局,參與整個北京乃至京津冀的產城融合發展。
按照綠地在北京的攻堅計劃,“房山模式”只是第一步,接下來是以“北京南城計劃”為發展引導,扶持平臺向大興區、通州區擴張。“第三步”戰略則是結合北京“十二五”規劃戰略布局,將“房山模式”推廣到朝陽區、昌平區、順義區等北部區域。
本文來源于界面地產,圖片源自網絡,如牽涉版權問題,請與管理員聯系,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