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體驗型消費理念風行,為滿足消費者的需求,各類商業綜合體項目在全國各地涌現。據2014年9月18日萊坊(Knight Frank)發布的《商業綜合體的發展趨勢及成功要素研究報告》顯示,2014年國內主要城市綜合體個數達885個,較2013年增長24.47%;2015年主要城市的綜合體數量將突破1000個;至2018年,商業綜合體的年供應量將維持在1200個左右。
長沙商業綜合體迎來戰國時代
2011年以來,長沙的商業綜合體項目明顯逐年增多。據資料顯示,2014年長沙新建和續建的城市商業綜合體項目已達37個,2015年至2016年長沙的商業物業存量將超過450萬㎡。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長沙市在售的商業綜合體項目達20多個,分布在東西南北各個區域。基于第二季度,尤其是5、6月份長沙樓市明顯回暖的事實,開發商對于下半年的樓市走向較為看好,推貨節奏加快,預計下半年會有多個商業綜合體開盤,如匯一廣場、湘江玖號、叮叮MALL等。
商業綜合體的大量興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中南大學房地產經濟研究中心副主任、經濟學專家傅沂教授指出,“長沙城市經濟的發展催生了商業綜合體的興起,市民注重休閑娛樂,對商業綜合體有較高的消費需求,刺激了商業綜合體的開發。另外,目前住宅市場相對不太景氣,許多開發商把目光轉向了商業市場”。
商業綜合體的大量集中入市,“很可能會導致供大于求,庫存增加,這對樓市的健康發展也是不利的”,傅沂如是說。
同質化苗頭顯現
據資料顯示,2015年下半年長沙約有10個大型商業綜合體開業,如萬家麗國際MALL、運達中央廣場、步步高·梅溪新天地、河西王府井商業廣場等, 累計商業面積約90萬㎡。
有業內人士指出,目前長沙的商業綜合體已初步表現出了同質化的苗頭,主要體現在建筑內部的空間布局、功能業態組合以及引進的品牌種類,商業綜合體之間的雷同之處較多。
記者走訪多家商業綜合體項目發現,餐飲、娛樂、親子等體驗式業態均占據了很大比重,部分業態,例如影院、兒童樂園,已成為了商業綜合體的標配;部分著名商業品牌,如餐飲界的KFC、星巴克,服飾界的優衣庫、ONLY、ZARA等在許多商業綜合體里面都能見到。在長沙一家培訓公司上班的姜女士對此感慨到,“現在隨便走進一家商場,只要不是非常高端的,看到的品牌基本上就是一樣的,所以對我來說去哪個商場都一樣,只要近一點兒就可以”。
河西某購物中心策劃負責人提到,“同質化一方面會給消費者帶來審美疲勞感,降低商場本身的吸引力;另一方面還可能會引起商場對客戶資源的爭奪,擾亂市場競爭環境”。
長沙商業綜合體的發展方向
不同級別城市的商業綜合體具有不同的發展方向。據資料顯示,截止到2014年年底,上海已開業的購物中已經超過155家,為全國之首。傅沂指出,“上海有2000多萬的人口,并且經濟發達,外來人口多,既有大量的消費需求,也有一定的消費能力,所以可以容許具有不同定位的購物中心的存在。而長沙屬于二線城市,長住城鎮人口五百多萬,支撐不了那么多商業綜合體的同時存在”。
“另外,電子商務的發展和興起對實體商業也造成了一定的沖擊,隨著時代的發展,以后可能對實體商業的需求會減少,消費者都傾向于網購了”。
面對商業同質化影響和電商的沖擊,如何利用自身優勢來吸引客戶成為了目前商業綜合體運營者較為關注的問題。
三益中國執行董事劉曉蘭曾指出,全國大部分城市都在進行商業地產的全面開發,同個區域的過量開發同質化的競爭可能是當前商業地產面臨的最大問題,商業地產企業自身也將面臨專業能力、運營能力、和資金能力等方面的巨大考驗。據記者了解,目前長沙的商業綜合體出現了幾類運營方式,一是在項目定位上拉開差距。例如目前已經開業的萬達廣場和下半年即將開業的海信廣場,定位高端,與其他大眾化的商業中心有所區別。二是在商業資源、業態及消費體驗上有所創新。如6月底德思勤城市廣場內湖南省首家24小時書店已經開業;步步高·梅溪新天地設置了太空飛行體驗館以及室內高爾夫練習場;喜盈門范城4月下旬至5月上旬舉辦了埃及異域尋寶活動,試圖增強消費者的體驗感等等。
德思勤24小時書店
商業綜合體的運營壓力并不只限于長沙。據媒體報道,哈爾濱永泰正在嘗試在非主城區的位置打造新型的商業綜合體。他們將其稱之為以旅游、體驗為主的第五代綜合體。這其中包含建筑面積超過30000平方米室內主題樂園、室內主題式奧特萊斯、電影城、專業電競游戲綜合體、超市、酒店、寫字樓等業態。
傅沂表示,“商業綜合體項目的開發要符合城市的發展趨勢和消費需求,在長沙目前商業綜合體空置率較高的情況下,也需要政府進行相應的調控,要把握好商業綜合體開發的審批節奏,不能引起市場過熱”。
本文來源于新華網,圖片源自網絡,如牽涉版權問題,請與管理員聯系,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