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不休,“折騰”不止!
盡管經濟下行壓力、消費疲軟以及電商沖擊使得實體店放緩了開店速度,但實體店自身的進化和演變卻呈現出格外火熱的態勢。
《第三只眼看零售》走訪了多家實體零售商,發現各家企業都在使出渾身解數,拼命“折騰”,這使得實體零售業在創新方面取得了前所未有的進展,也算是行業寒冬里的一絲暖意。
1、裝修精品化,門店改造成潮流
就在年初的時候,冠超市董事長林永強還在微信朋友圈“懸賞”尋找能夠幫助他們改善門店視覺形象系統的設計公司。而如今,冠超市采用了全新視覺系統的新一代門店已經入駐萬達廣場,成為萬達緊密的盟友。
自去年至今年上半年,你會發現,實體零售商的門店升級改造成為行業潮流,其中很重要的一個環節就是提升裝修檔次,改善購物環境。一個很好的案例就是胖東來重裝開業的勞動店。據了解,這間面積一千平方米的賣場光重新裝修就投入了800萬元。
零售企業陳列道具制造商,兄弟貨架總經理劉濤設深刻感受到了這一趨勢給相關產業帶來的影響。“現在賣場流行鋼木結合的陳列道具。基于消防方面的考慮,一些門店不適合采用木質貨架。我們就盡力使得鐵質貨架呈現出木質的紋理”。劉濤告訴小編。
冠超市視覺系統升級前后對比,上圖為最新門頭形象,下圖為原有企業LOGO
2、商品自采普遍化,零售商進一步整合供應鏈
“就在不久前,我們拿下了生鮮自營的最后一塊陣地,現在基本上實現了100%的自營”。金好來董事長吳金宏表示。
在若干年前,商品自采還只是大型零售商獨有的秘笈,自采的品類也主要在生鮮領域。以永輝和家家悅為代表的生鮮產地直采模式成為當時業界所追捧的對象。但現在看來,商品自采基本上成為實體零售商普遍的玩法,不管銷售規模如何。
舉例來說,樂城旗下的新業態“生鮮傳奇”便采用全部商品現金直采的方式減少中間環節,這使得其商品零售價比大賣場普遍便宜10%-20%。《第三只眼看零售》認為,這是一種經營觀念的改變,實體零售商正在打破多年來被供應商綁架的格局,找回商品經營的核心能力。“實體零售商應該進一步整合供應鏈資源,甚至不妨考慮從全球制造業的角度考量,去尋找優質商品”。冠超市董事長林永強表示。
3、營銷社會化,讓商品講出故事
互聯網、新媒體的崛起不僅改變了讀者的閱讀習慣和介質,更是改變了熱點事件發生的機制和傳播形態。置身熱鬧的互聯網,我們冷不丁就會發現從哪里冒出一個新段子或者新的“熱詞”,在其背后則是一些隨機的、偶然的事件被卷入互聯網的浪潮而呈現到公眾視野。
在以往,這些社會化事件成為電商企業的營銷專利,善于利用輿論的熱點來捕捉營銷機會。但今年上半年以來,可以發現,實體零售店居然也學會了這種基于互聯網傳播屬性的社會化營銷,甚至玩得更好。
舉例來說,不久前有網友爆了一張自己反手摸到肚皮的照片,并配以圖說:只有真正瘦的人才能反手摸到自己的肚皮。隨后這張照片被很多網友模仿,各種惡搞,甚至包括大V們和明星們。捕捉到了這一事件背后的營銷價值點。樂城超市企劃總監李奇在第一事件推出自己“致歉體”廣告:向反手摸不到肚臍的你們致歉,這三年,我們售賣了太多美食。
4、新技術、新科技進一步改善實體店購物體驗
6月29日,阿里推出喵街APP最新版本。這款被稱為逛街神器的APP有這樣一個功能,那就是通過室內定位技術讓消費者輕松找到自己的停車位。
這一功能得益于iBeacon技術的普遍應用,該技術以藍牙信號為傳遞介質能夠精準定位消費者的具體位置,并可以擴展其他更多功能。
這兩年,新技術的普及和低成本應用賦予了實體店更多好玩且便利的功能,比如電子價簽、移動支付、自助收銀等技術已經在國內很多零售店應用得相當成熟。
國外媒體評選出了未來將會影響實體店的十大技術,它們分別是,增強現實、谷歌眼鏡、室內定位導航、傳感器、3D打印、無人機送貨、大數據分析、移動支付。現在看來,其中有很多已經應用到了實體零售業經營中。
5、跨界合作與異業聯盟大行其道
不久前,國內老牌零售企業上海百聯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王府井百貨股份有限公司與國際供應鏈管理專家利豐貿易控股有限公司簽署三方合資協議,共同出資成立合資公司。
一個是國有商業航母,一個是最早試水跨區域擴張的百貨業上市公司,另一個全球最大的貿易企業。三大巨頭的結合說明,在行業變革的背景下,大型企業甘愿放下身段合作共贏。這也從另一個側面反映出,跨界合作與異業聯盟將成為實體零售商挖掘業績潛力的一大路徑。
事實上,這種趨勢在去年后半年就開始便顯得異常明顯。比如,可口可樂在上海開出了其全球第一家餐廳、太平洋咖啡與銀行合作創辦了首家咖啡銀行等等。
6、門店資產證券化成為新玩法
6月12日,萬達集團推出了自己的眾籌產品“穩賺1號”。該產品,上市3日內被一搶而光,順利完成50億元資金的發行計劃,創造了全球眾籌行業的新紀錄。6月18日,萬達眾籌項目正式成立,資金預計投向5座在建萬達廣場。
“穩賺1號”項目對應的是在建的萬達廣場,廣大普通投資者買的是在建或即將建設物業時的價格,也就是剛剛開始建設的成本價,平均來看價格在7000元左右。而建成之后,能與萬達共同分享投資回報,對比周邊相等物業,那時預期價格將在20,000元左右。升值幅度一目了然。
“穩賺1號”其實也是門店資產證券化的一種途徑。去年以來,萬達推出了輕資產的擴張模式,以眾籌方式進行融資,而將萬達品牌和管理進行輸出。“穩賺1號”可視為這種輕資產擴張模式的演化。無獨有偶,蘇寧在去年也嘗試了門店資產證券化的運作,蘇寧云商子公司以11 家自有門店物業的房屋所有權及對應的土地使用權分別出資設立。蘇寧將按照市場公允價值確定交易對價,可獲得優質門店增值收益和現金回籠,另一方面公司以穩定的租賃價格和長期租約獲得門店物業的長期使用權。
從“穩賺1號”到蘇寧的門店資產證券化,這反映出面對市場激烈競爭實體零售商開始學會新的玩法。
蘇寧門店資產證券化邏輯圖
7、“品類管理”再度回潮
零售業專家張智強通過與區域零售企業老總交流發現,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在商品結構調整上大做文章,“品類管理”思潮重新在業界興起。“我正在幫助甘肅某企業做品類管理。所謂品類管理,通俗來講,就是重新規劃商品品類,將滯銷的商品清理出去,將暢銷的商品引進來。”張智強告訴《第三只眼看零售》。
按照官方的定義,品類管理是把所經營的商品分為不同的類別,并把每一類商品作為企業經營戰略的基本活動單位進行管理的一系列相關活動。它通過強調向消費者提供超值的產品或服務來提高企業的營運效果。
在多年前,零售業剛剛興起之時,品類管理曾經一度成為火熱的零售技術。后來,隨著零售企業規模發展壯大,進入黃金發展期,零售商依賴供應商通道費用較重,品類管理逐漸淡出業界的視線。而當下,實體零售商開始反思如何轉型,品類管理又被重新提到了很重要的一個位置。
本文來源于第三只眼看零售,作者趙向陽,圖片源自網絡,如牽涉版權問題,請與管理員聯系,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