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產白銀時代不再是職業經理人的時代,一定是合伙人的時代。”日前鴻坤地產提出,其合伙人將獲得特別授權,享有財務自由、企業家地位,以及個人發展空間與執行權力,被外界評價為“高度自治”。業內人士分析,開發商從傳統行業向新業務板塊進行多元化轉型時,借助高端人才原有資源,實現雙方共同創業與創新,符合企業低成本轉型的商業邏輯,其背后折射出房企渴望多元發展、快速擴張戰略的意圖。
風靡地產圈
記者了解到,在鴻坤新鮮出爐的“合伙人+”計劃里,鴻坤集團執行董事,優客工場董事長毛大慶、億潤投資副總裁蘇宏金、劉清華,益潤醫療總裁胡靖華、鴻坤美術館館長田愷等作為首批合伙人名列其中,而其各自也攜眾多新業務板塊,正式落地鴻坤集團“合伙人+”計劃。
鴻坤集團董事長趙彬明確表示,在地產“白銀時代”,企業也需要改變對高層管理者的要求和標準。如何轉型、創新、共享資源是企業需要思考的重大課題。鴻坤的合伙人將依靠鴻坤集團平臺實現更好的創業發展,實現雙贏。
事實上,日漸風靡地產圈的合伙人制度與行業高管離職潮持續蔓延不無關系。
從去年下半年至今,包括眾多地產明星職業經理人在內的地產圈高管,要么選擇創業、要么轉投新興領域。
“高管離職,除了行業萎縮造成人才供應過剩外,利益分配存在缺陷也是導致房企高管頻繁跳槽的原因。”業內人士分析,事實上,一開始合伙人制度的興起,主要是救市房企為應對管理層穩定與公司控制權的潛在問題而推出的應對策略。
計劃升級
資料顯示,合伙人制度由萬科于2014年率先提出并推行。當時萬科要求項目所在一線公司管理層和該項目管理人員跟隨公司一起投資,公司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以外的其他員工可自愿參與投資。此后,龍湖、碧桂園、越秀地產等企業陸續跟進。多數事業合伙人制度大都針對核心雇員采取股權激勵形式,通過收益“留人”。
隨著合伙人制度的踐行,一些企業意識到,必須在提出“風險共擔、利益共享”以吸納高端人才的同時,通過“共同創新、共同創業”,真正實現企業與合伙人的緊密合作。
毛大慶認為“合伙人+”模式的核心是“共創、共享”。他將這種模式形容為船和小艇的關系。
“鴻坤‘合伙人+’計劃與之前行業內推行的一些方案相比具有明顯特色和優勢。”鴻坤相關負責人介紹,合伙人在承擔企業家責任的同時,也會擁有財務自由、企業家的地位與榮譽,以及企業的生活方式。
背后的擴張野心
“‘合伙人+’計劃絕非僅僅針對企業高級人才的管理探索,其背后折射出的恰恰是當前房地產行業多元化發展與擴張的現實需求。”一位行業觀察家表示,面對行業巨變,企業必然轉型多元化發展。來自企業內、外部的高端人才能夠將個體原來具備的優質產業資源、優秀管理經驗,甚至是獨有的品牌價值和創新理念直接輸出給企業;而開發商也能通過企業大平臺的資源整合能力將新業務板塊快速做大、做優。
以鴻坤為例,從2002年成立至今,公司已發展成一家集地產開發、商業運營、金融投資、健康醫療、文化藝術等業務板塊的復合型控股集團。其中,住宅、商業地產已經各自形成四大產品系;其斥資30億元打造的產業園區鴻坤金融谷,已進入全面招商階段。
鴻坤相關負責人介紹,五年前集團開始布局整個社區商業體系,包括購物中心、社區商業等,針對小區、大型社區等不同業態進行分層布局;三年前企業開始在都市圈布局高端產業園戰略;兩年前公司提出布局社區金融服務、社區醫療健康服務、社區的藝術文化服務等社區創新服務體系。
業內專家表示,與一些大型企業推動合伙人制強調“留人”相比,類似鴻坤這樣的中等規模企業,借助“共同創新、共同創業”的合伙人模式,將旗下原有資源與具備行業發展前景的資源進行嫁接,實現產業板塊資源的低成本、低風險的高效擴充,或許是白銀時代完成行業轉型、逆市超車的捷徑。
本文來源于北京商報記者董家聲,圖片源自網絡,如牽涉版權問題,請與管理員聯系,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