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養老住宅成為眼下中國的投資焦點,但這一市場仍然缺乏主導者,并且盈利模式尚待探索。全球知名會計師事務所德勤在最新發布的一份報告中建議,投資者進入養老住宅領域之前,要充分了解目標客戶的具體需求及這些需求隨著時代、經濟和文化發展時產生的變化,才有可能真正抓住這一市場熱點。
目前國內已有30多家房地產公司涉足這一領域,還有更多地產企業希望借此抓住轉型契機。然而,養老住宅對房地產企業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要加強在醫療、保健、娛樂等方面針對老年人需求的資源整合能力,另外回收期也更長,需要地產企業具備更強的資金實力。
很多國外的養老服務機構也開始進軍國內市場,與國內公司成立養老服務公司或自行建立養老服務相關公司。外資養老機構主要通過在城市中心的住宅社區租賃改造養老設施,提供中高端的養老服務。
據保監會統計數據,2013年壽險保費收入達到10,741億元,資金優勢使保險公司更有能力建設和運營綜合型養老社區,并且可以對現有客戶進行捆綁推廣和銷售,確保養老服務設施運營獲得穩定資金的支持。
一些專注于中國養老產業投資的私募股權基金已開始募集或完成募集資金,隨著老齡化加劇所帶來的市場潛力逐漸釋放,行業政策的明確以及業務模式的成熟,預計將有更多的資金提供者進入該市場。
目前中國養老住宅市場的參與主體眾多,提供的養老產品結構也在不斷豐富,在盈利模式上也呈現紛繁多樣的局面。
養老住宅產業鏈上各參與方之間合作的深度和廣度正在逐步加深,房地產公司多參與設施的建設和改造,國內外專業養老機構實施這些設施的運營和管理,資金則由投資、保險、信托機構和實業集團來支持。
目前國內對于養老住宅沒有統一的設施標準、服務標準和收費標準,養老住宅項目與普通地產項目界限模糊。沒有相關配套政策及實施細則,也使得養老地產行業的開發模式和運營模式無法快速成熟起來。近年來國家出臺了一些扶持政策,但總體來說,進一步的細化配套政策法規體系尚未建立起來,中國養老產業的發展模式仍不清晰。
海外各種養老模式都是在各自國家歷史、文化以及經濟發展的過程中逐漸建立和完善的。雖然中國人的養老觀念在逐步改變,但是老年人對于家庭關懷及情感需求依然是中國養老產業發展不可忽視的因素。
本文來自界面,如若牽涉版權問題請與管理員聯系,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