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商業業態功能及運營分析
來源:未知 作者:未知 時間:2014-11-14
核心提示:社區商業形態是城市商業的基礎,它主要為社區周邊的居民服務,這也決定了其業態功能上明顯的針對性。本文即從社區商業的分類、業態組合、功能,及運營的角度進行分析,旨在為相關人士提供實用的參考。
社區商業是指以地域內和周邊居民為主要服務對象的商業形態,如鄰里商業街區、社區購物中心及鄰里購物中心等。社區商業形態是城市商業的基礎,它的服務人口一般在5萬人以下,服務半徑一般在2公里以內。由于這一商業的屬性也決定了社區商業的總規模一般應控制在3萬平米以內,商業業態的設置也有較強的針對性。
一、社區商業分類
目前為止,社區商業還沒有非常權威的標準分類方法,出發點和目的的不同,使得社區商業的劃分種類繁多。綜合所有分類,可以將其歸結為宏觀和微觀兩個層面的劃分方式,具體劃分如下表:
國外零售商業分類形式參考:
二、社區商業的功能
社區商業的功能主要包括:購物功能、社交功能、服務功能、文化休閑娛樂功能。
按照潛在業主對不同商業配套設施設施的需求強度差異,我們將其分為3個層次,即:
1、強度需求商業設施,需求的比重超過50%
此類商業設施主要包括:綜合超市、菜市場、購物中心、銀行;
2、中度需求商業設施,需求比重在10-50%之間
此類商業設施主要有藥房、診所、餐館、郵局、健身中心、幼兒園、運動場館、24小時便店、書店、洗衣店、游泳池、娛樂中心、美容美發店、老年活動中心等;
3、弱需求商業設施,需求比重在10%以下
此類商業設施主要包括修理店、彩擴沖洗店、茶館、花店、寵物店、高爾夫球場。
三、社區商業功能業態組合
四、社區商業運營中存在的問題
1、“殺豬式”銷售帶來的后果
通常開發商的做法就是以住宅銷售的手法進行商鋪的銷售,先營造出一個好的概念,讓投資者有一個美好的想象空間,然后將商鋪高價賣給投資者,再由這些投資者運營出租給商家,令商鋪(街)自然成熟。由于設計、建設之初,并沒有合理的定位,銷售后更沒有對于投資者的后續服務及輔助,導致投資者購買前期望過高,購買后盲目經營,或者由于售價過高,導致投資者為了達到比較理想的投資回報,只能把租金提高,結果導致惡性循環。
2、體量過大,超出社區承受范圍
社區商業的體量多大才合適,一直以來并沒有明確的標準出臺,所以開發商在做規劃的時候往往比較盲目,首先遵循的是規劃指標,在條件允許的范圍內,寧大勿小。通常來說,社區商業的體量大小和所服務的住宅體量大小有關,如果體量太小,則無法滿足社區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如果體量太大,則導致人流不足、商家經營出現問題,最終導致商鋪空置現象出現。
預估商業體量方法參考——通過周邊人口數量。國內一線城市的人均商業面積達到1.6平方米以上,主要二線城市的人均商業面積約在1.0-1.6平方米之間。考慮到社區商業功能、服務對象以及服務范圍,社區商業的體量應控制在人均1平方米左右或以內。
3、住宅入住率長期的超低
由于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很多城市的市區已經有了成熟樓盤,越來越多的開發商開始把開發的目光轉向郊區,但是由于一些配套的不完善,再加上近幾年來樓盤投資客的增多,導致很多郊區樓盤的入住率增長緩慢,最后形成了惡性循環,居民入住率越低,商家越不愿意進駐樓盤周邊的商鋪。同樣,樓盤周邊的商業配套不完善也使得原本想入住的居民望而卻步。
4、社區商業存在先天不足
對于大多數的社區商業來說,建筑上的先天不足是制約其發展的一個硬傷,首先,對于開發商來說,社區商業不是經過規劃的,更多的是一種固有模式,也就是在整體規劃的時候設置一些底商作為社區商業,并沒有把社區商業的功能考慮清楚,對于業態的設置和商家的開店需求更是沒有規劃。結果最終導致很多社區商業很難良性運作。
五、社區商業運營成功的因素總結
深入、細致的市場調研,特別是需求分析。社區商業首要關注的因素:第一是“人”;第二是“人”;第三還是“人”。
• 合適的業態配比是社區商業中心區別于其他類型商業的關鍵,同時也是保證項目人氣的要點之一;
• 合理的業態布局有利于聚集與疏導人氣,對商業的持續經營有著直接影響;
• 租戶組合將影響項目的培養期與租金收益情況;
• 恰如其分的運營管理將是保證項目長久良好運營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