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統和思維造就的中國購物中心與海外購物中心的差距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作者:21世紀經濟報道 時間:2014-08-29
核心提示:從外觀來看,中國最新建造的購物中心和國外相差無幾。然而,最大的差距不是硬件,而是軟件。真正做商業的人則是從人的需求出發,把事情做到極致。地產人習慣了賺快錢,而商業卻是個長期、賺慢錢的事業。
幾乎每一家房地產企業做
商業地產時,都會派團隊去國外考察。比如萬科的商業地產團隊曾赴中國香港、新加坡、日本等地考察。韓國、美國也是眾房企考察的主要目的地。
從外觀來看,中國最新建造的購物中心和國外相差無幾。去過韓國首爾的人發現,即使中國大陸二線城市的購物中心也有遠超首爾之勢。但一旦走進去,差別立刻體現。
某小型地產公司的中層參觀完韓國樂天百貨后發出感慨,最大的差距不是硬件,而是軟件。比如,人的服務以及商場的每一個細節。他一直有一個想法,想學習海底撈打造餐廳的方式,打造一家購物中心。
東京購物中心里所提供的服務遠勝于首爾。無論從商業氛圍還是從服務質量,東京在亞洲國家甚至是全世界都位居前列。居住在日本的中國移民,曾懷疑不斷點頭鞠躬、保持微笑的日本人,是否是出于工作需要,抑或是虛偽。在日本生活多年后,她終于承認,如果不是發自內心,不可能綻放出如許善意,從早晨到晚上,日復一日。
決定成敗的是那些魔鬼的細節。比如,衛生間的整潔度,停車場的便利度,動線設計、貨品陳列擺放和燈光、藝術品裝飾等等。許多內地朋友喜歡去香港購物,而香港的白領更喜歡去東京。
但香港優秀的購物中心與東京有相似之處。盡管香港的住宅面積狹小,絕大多數酒店也算不上寬敞,但好的購物中心都有充足的公共空間。如備受國內商業地產人士推崇的香港太古廣場和希慎廣場。
當下國內地產圈里談論較多的,是一些和藝術結合緊密的購物中心。比如,位于北京的僑福芳草地和在上海等地的K11購物中心。
如果從財務角度出發,僑福芳草地并非最賺錢的購物中心。它設計了國內首座長達236米的步行橋,擺放了41件達利雕塑,藝術感、空間感十足。去參觀過的人一眼就會發現,那里并沒有太多的租戶。但小眾的僑福芳草地,卻被認為是有生命力的。
一位進入商業領域長達15年的商業地產人士,不無悲觀地認為,中國地產商一定造不出來質地最好的商場,甚至包括備受推崇的新加坡凱德集團。這是由地產公司的血統和地產人思維決定的。做地產和做商業,明顯的區別在于,地產人先算賬后做事,而真正做商業的人則是從人的需求出發,把事情做到極致。地產人習慣了賺快錢,而商業卻是個長期、賺慢錢的事業。最好的商場一定不是量產的,也不復制自己。
根據世邦魏理仕2014年數據顯示,目前全球在建購物中心面積達3900萬平方米,而中國在建購物中心面積占全球一半以上。其中北京、上海、深圳、廣州以及成都、天津、武漢、南京區域的購物中心體量排名前十。尤以上海以330萬平方米的在建面積位列全球第一。
速成主義在中國流行。絕大多數公司仍在效仿連鎖化經營的模式。在當下一些二、三線城市,城市綜合體里的確“人流如織”。對于許多城市來說,它都迅速解決了大型綜合類商業從無到有的問題。但從有到優的時代已經不遠。屆時,一定是追求個性化,追求極致服務的時代。
這正如米其林餐廳和連鎖快餐店的區別。1900年米其林輪胎的創辦人出版了供旅客在旅途中選擇餐廳的指南,名叫《米其林紅色寶典》,此后每年翻新推出的《米其林紅色寶典》被“美食家”奉為至寶,被看成歐洲的美食圣經,后來它開始為法國的餐館評定星級。直至后來,全球高級餐廳都夢寐以求拿到它的三顆星。由于評選極其嚴苛,截至2012年,全世界也只有106家米其林三星餐廳。
本文來自21世紀經濟報道,如若牽涉版權問題請與管理員聯系,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