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商業地產還在為“空置率高企”“客流下滑”“同質化嚴重”焦慮時,一批先行項目已通過玩法革新實現突圍:上海張園以“歷史建筑+文化IP+沉浸式體驗”開業首年客流破1200萬人次,成城市文化地標;成都麓湖天府美食島靠“場景營造+社群運營”,讓商戶月均營業額較傳統商業體同類業態高40%;北京合生匯借“數字化會員體系+精準營銷”,將會員復購率提至65%,遠超行業均值。這些案例折射出行業底層邏輯的深刻變革——“拿地建樓、招商收租”的傳統模式失效,“內容為王、體驗至上、數據驅動、社群共生”的新玩法,正重新定義商業地產的價值創造方式。本文,飆馬商業地產深度拆解6個核心新玩法,結合案例分析邏輯與路徑,為從業者提供破局指南。
從“賣空間”到“造場景”:
場景化運營重構商業價值
傳統商業地產核心是“空間出租”,靠劃分面積、定租金吸引品牌,是“被動式空間提供者”;新玩法下,“場景營造”成核心競爭力,通過構建有情感共鳴、主題鮮明、體驗獨特的消費場景,讓商業空間從“交易場所”升級為“生活方式載體”,實現客流吸附、停留時長延長與消費轉化提升。這并非簡單裝修或活動策劃,而是從定位、設計、招商到運營的全鏈條重構,核心是“以客群需求為中心,用場景連接人與商業”。
上海張園是場景化運營典范。作為上海最大、最完整的石庫門建筑群,它不走“傳統商業改造”老路,以“保護修繕+活化利用”為核心,融合歷史文化價值與現代商業體驗需求。場景設計上,保留紅磚瓦墻、老虎窗等歷史元素,引入聲光電技術:“張園大客堂”用全息投影還原20世紀30年代熱鬧場景,游客可AR互動;LV臨時店用木質格柵與玻璃幕墻設計,契合石庫門調性又顯高端。內容填充上,摒棄“重零售、輕體驗”,優先引入文化藝術、高端餐飲、生活美學業態:UCCA Edge藝術空間辦展覽,老字號“德興館”推“海派非遺美食體驗”,還辦“張園燈會”等活動。這種“歷史文化場景+高端體驗業態”組合,讓張園成城市文化名片,首年客流與營收雙突破,文化體驗活動客流占比55%,游客平均停留超3小時,遠超傳統購物中心1.5小時均值。
《2024中國商業地產消費趨勢報告》顯示,72%消費者會因獨特場景專程到訪,68%愿為主題場景消費支付更高價格。場景化運營需差異化:城市型商業體可聚焦“文化IP或潮流時尚場景”;社區型側重“便民生活或親子互動場景”;文旅型打造“在地文化場景”,結合民俗與自然景觀。
成都麓湖天府美食島的“親子+生態”場景可作參考。依托麓湖生態資源,以“親子家庭”為核心客群,建“湖景餐飲+親子游樂+生態體驗”復合場景。空間設計上,沿湖設“親子步道”,配游樂設施與生態科普牌;餐飲引入“親子友好”品牌,如“麓湖漁館”有兒童菜單與玩具,部分餐廳設戶外露臺;活動上,定期辦“親子露營節”“生態科普課堂”,形成“吃玩學住”一體化場景。其周末客流峰值2萬人次,商戶月均營業額比傳統社區商業體高40%,會員復購率70%。
實操中,場景化運營分四步:一是明確場景主題,依定位與客群定方向;二是場景化設計,將主題融入建筑、裝修等;三是場景化招商,選匹配品牌;四是場景化運營,靠活動與服務強化體驗。
從“招商依賴”到“內容自營”:
自營能力成新壁壘
傳統商業地產盈利依賴“租金收入”,招商求“招滿品牌”,但有兩大弊端:議價弱,頭部品牌壓租金;同質化嚴重。新玩法下,商業體靠“內容自營”破局——自主開發運營部分業態,如自營餐廳、書店、文創店、活動IP,形成獨特性,提升盈利與客群粘性。核心是從“二房東”變“內容生產者”,掌握競爭主動權。
北京合生匯的“自營IP活動+自營零售”成效顯著。曾面臨“周邊競爭激烈、客流增長乏力”,項目團隊轉向內容自營。自營活動IP方面,“深夜食堂”延長營業時間至凌晨2點,引特色餐飲,辦演出,夜間客流占比提至35%,餐飲營業額增25%;“潮玩節”聯合本土設計師辦展覽,客流峰值5萬人次,自營文創店銷售額破100萬元;“親子嘉年華”策劃游戲與表演,結合自營“合小生”,親子客群占比60%,“合小生”月銷80萬元。
自營零售上,針對年輕客群推潮牌集合店“HEAT”,融“體驗+社交”:設展示區、打卡區、DIY區,辦設計師見面會,建會員體系,會員復購率65%。通過自營,合生匯擺脫招商依賴,客流增20%,租金與自營收入合計增18%,自營收入占比達15%,較三年前升10個百分點。
內容自營不僅差異化,還能多元盈利與深度綁定客群。上海K11的“K11 Art Space”定期辦藝術辦展覽,客流增30%,會員注冊量增25%,帶動周邊美妝、服飾業態銷額增20%,門票與藝術衍生品成重要收益。
但自營需三大能力:一是內容策劃,依客群造有吸引力的內容;二是運營管理,組建專業團隊把控各環節;三是成本控制,避免前期投入過高。
實操可“輕資產先行、逐步深化”:先從自主策劃活動、造IP入手,測試市場;再開展重資產自營,組專業團隊;最后結合招商,形成協同。成都遠洋太古里“自營文化活動+招商品牌聯動”是典范,“非遺文化展”時邀星巴克等推主題產品,品牌銷售額增25%,自營活動也降成本。
從“流量思維”到“會員精耕”:
數字化會員激活客群價值
傳統商業地產追“客流量”,卻忽視“客流質量”與“留存”,運營效率低。新玩法轉向“會員精耕”,建數字化會員體系,精準洞察需求,供個性化服務,讓“流量”變“留量”。核心是“數據驅動,將會員變高價值資產”,會員精耕成提升效率與盈利的關鍵。
深圳萬象城的數字化會員體系是標桿。針對高收入客群,投資源建體系,核心是“數據驅動精準服務”:多渠道收會員消費、瀏覽、互動數據;大數據分層畫像,分“核心高凈值(年消50萬+)”“重要(10-50萬)”“潛力(1-10萬)”“新會員(1萬以下)”;依分層畫像供服務,如核心會員有專屬客戶經理與“高端私享酒會”,潛力會員推“滿減券”引導消費。
其會員小程序集成多功能,會員可查積分、報名活動,“智能導購”推適配商品,“停車繳費”支持積分抵扣。還建專屬社群,如核心會員群由顧問運營,親子群分享活動。成效顯著:會員超50萬,核心高凈值會員增20%,會員消費占比75%(升15%),復購率68%,核心會員客單價年增12%。
會員精耕需三要素:數字化數據采集、大數據分析、個性化服務營銷。上海環球港用“低成本工具”建體系,入口“注冊有禮”引客,第三方工具畫像,針對性推優惠,會員注冊量增35%,消費占比60%,親子會員周末復購率55%。
需注意,會員精耕不是“技術堆砌”,而是“數據與服務結合”。部分商業體投巨資建系統卻輕服務,效果差。應“數據驅動服務優化”,如深圳萬象城依數據為核心會員設專屬停車區,上海環球港增兒童休息區,切實解決痛點。
從“單打獨斗”到“跨界共生”:
跨界合作拓增長空間
傳統商業地產“封閉循環”,聯動少,價值局限于“購物”。新玩法靠“跨界共生”破界——與文旅、體育、藝術等領域合作,融外部資源,造“商業+X”價值,拓客群、提空間利用率、增獨特性。核心是“資源整合,將商業體變多元價值平臺”,跨界成突破瓶頸的路徑。
西安曲江大悅城“商業+文旅”是樣本。位于曲江新區,深挖西安文旅資源,與文旅機構、非遺傳承人、文化IP合作。和曲江文旅局合作,入“曲江文旅線路”,游客憑景點門票享商場折扣,實現客流互導;與非遺中心合作,設“非遺體驗區”,皮影戲等傳承人駐場,游客可體驗制作,帶火文旅客群;與“唐妞”IP合作,造主題空間,推限定產品,月銷150萬元。首年客流2000萬人次(文旅客群45%),非遺區日均客流5000人次,帶動周邊銷額增30%,成“西安文旅打卡地”。
上海前灘太古里“商業+體育”展城市型商業創新。定位“高端生活目的地”,針對運動客群,與體育機構、品牌合作。和上海體育局合作,建“前灘體育公園”(無縫連商業體),設運動設施與康復中心,運動后可購物用餐;與耐克等合作開“體驗旗艦店”,設籃球場與活動空間,辦訓練營,復購率70%;與康復、健康餐飲品牌合作,造“運動健康鏈”,健康餐飲月銷高40%。運動業態日均客流8000人次,聯動客流占比35%,整體客流增25%。
跨界成功關鍵是“找資源契合點”,實現雙向賦能。實操分三步:明確自身需求與優勢;選匹配伙伴;設計深度融合模式,避“表面合作”。杭州湖濱銀泰in77“商業+藝術”是典范,與藝術家合作造“藝術長廊”,引藝術書店,辦“湖濱藝術季”,2023年草間彌生特展時客流增50%,衍生品銷500萬元,帶動周邊銷額增35%。
需注意,跨界不“貪多”,應“精準聚焦”。部分商業體多領域跨界,主題散,難成競爭力。應選1-2個核心領域,集中資源造優勢。
從“重資產持有”到“輕重并舉”:
輕資產拓規模通道
傳統商業地產“重資產持有”,拿地建設運營,雖長期收益穩,但資金占用大、擴張慢、受市場波動影響大。新玩法“輕重并舉”——留核心城市優質重資產保收益,輸出“品牌、管理、運營能力”做輕資產,供策劃、招商等服務,獲服務費與分成。核心是從“資產擁有者”變“資產管理者”,快擴張降風險。
萬達商業輕資產是標桿。2015年轉型,核心“品牌+管理”雙輸出:業主項目用“萬達廣場”品牌,萬達輸出全鏈條管理(策劃、招商、資產管理)。收益分基礎管理費(營收3%-5%)與分成(超基準收益20%-30%)。2024年開業輕資產萬達廣場超200座,收入占比45%。如鹽城萬達廣場項目,萬達接管前出租率60%,后重定位、優業態、強管理,3個月出租率95%,租金漲30%,實現多方共贏。
華潤萬象生活“輕重協同”展高端商業路徑。靠“萬象城”等樹標桿,積經驗與資源,復制到輕資產項目,打通會員體系,反哺重資產。2024年開業輕資產超50座,收入占比30%,高端項目出租率98%,租金年增15%。如成都“萬象城·錦官城”輕資產項目,引入“愛馬仕限時店”“%Arabica西南首店”等20余個首進成都高端品牌,首年客流1500萬人次,會員消費占比70%。
輕資產核心是“可復制運營能力”,需三能力:品牌影響力,吸客與品牌;標準化運營體系,保項目質量;資源整合力,供招商等支持。
需避兩誤區:不“盲目擴張”,先完善能力與體系;不“忽視篩選”,選匹配項目。應“寧缺毋濫”,控速度保效果。
從“經驗驅動”到“數據決策”:
大數據塑運營全流程
傳統商業地產靠“經驗決策”,招商憑經驗,活動憑感覺,租金“隨行就市”,難適市場競爭。新玩法用“數據決策”塑流程——大數據收客流、消費等數據,依洞察定策略,讓決策從“主觀”變“客觀”,提效率與準確性。
北京合生匯“數據驅動招商”改經驗模式。過去靠“品牌知名度、口碑、租金”選品牌,空置率高。引入大數據平臺,收周邊3公里客群數據,明確需求(25-35歲白領占60%,偏好潮流餐飲等);定招商方向;分析品牌匹配度(客群重合、業績、協同效應)。如招“喜茶GO店”,客群重合度85%,坪效比行業均值高50%,入駐后月銷120萬元,坪效9000元/㎡/月,帶動周邊甜品店客流增15%。招商成功率提至90%,空置率降5%(較之前升30%)。
上海環球港“數據驅動運營活動”改盲目策劃。過去依節日辦活動,效果參差。引入“活動數據分析系統”,析歷史數據找好活動特征(親子活動客流增30%);依客群需求定活動(親子客群40%,辦“親子嘉年華”);實時監測優化(增游樂設施);復盤總結。活動客流增40%(升15%),銷額增35%(升20%),投入產出比1:5(升1倍)。
深圳海岸城“數據驅動租金定價”破粗放模式。傳統參考周邊定價,忽經營潛力。引入“租金定價模型”,收商鋪經營、客流、會員數據;析“價值貢獻度”(如高端女裝店坪效1.2萬,會員消費占比80%,租金可高于周邊20%);定差異化方案,設彈性條款(銷額達標租金上浮5%)。租金年增18%(較之前升10%),優質商戶續約率95%(較之前升20%),悠貝親子圖書館銷額增30%,凈利升15%。
實操分三步:搭數據采集平臺,整多渠道數據;建分析模型,供決策建議;組專業團隊,培訓全員數據意識。
需避“數據迷信”,應“數據+經驗+預判”結合。此前,深圳福田星河COCO Park就曾依數據大規模引入“網紅茶飲店”,未察區域市場飽和,導致多家店鋪經營困難。需數據找趨勢,經驗驗可行性,預判避風險。
新玩法落地的核心挑戰與突破路徑
多數商業體落地新玩法遇三挑戰:思維難轉,從業者守傳統;能力不足,缺專業團隊與技術;難平衡短期利益與長期價值,不愿投長期資源。
破局需從三維度:
思維轉變上,建“以用戶為中心、以價值為導向”思維。跳出“空間出租者”定位,認商業地產核心是“創體驗、品牌價值、城市空間價值”。可考察上海張園、成都麓湖天府美食島標桿項目、組織行業交流學習、內部定期培訓,如學張園場景運營邏輯,聽專家講數據決策。
能力建設上,構“專業團隊+技術平臺+資源生態”體系。組專業團隊(招內容、數據人才);搭技術平臺(建會員、分析系統);建資源生態(合作文旅、藝術機構、體育品牌)。
機制保障上,建“長期價值考核激勵機制”。調考核指標,加“會員占比、滿意度”等;設激勵,獎創新團隊,如深圳海岸城考核創新指標占40%,設“創新獎”獎50萬元,激動力。
結語:從張園到萬達,從深圳萬象城到合生匯,案例證明商業地產入“價值創造”新時代。“空間紅利”“流量紅利”漸失,未來競爭不是“擁資產、吸客流”,而是“創用戶體驗、品牌價值、城市空間價值”。從業者需破傳統,擁新玩法,轉型“生活方式運營商、內容創造者、價值整合者”,才能破局。商業地產還應擔社會責任,創文化、社交、生態價值,推城市高質量發展。
【免責聲明】本文由商業地產智囊整理編輯,部分內容及圖片來源于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注明出處,若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