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商業地產的漫長發展歷程中,我們目睹了其從簡單的“賣空間”模式逐漸向“賣時間”模式的轉變。這一轉變背后,是商業地產價值邏輯的深刻變革,也是商業地產適應時代發展、滿足消費者需求變化的必然結果。那么,從“賣空間”到“賣時間”,商業地產的價值邏輯究竟發生了怎樣的變化?這種變化又將如何影響商業地產的未來發展?
“賣空間”時代:
以地產屬性為主導的價值邏輯
在商業地產發展的早期階段,“賣空間”是其主要的運營模式。開發商們將重點放在了土地的獲取、建筑的設計與建造上,通過銷售或出租商業空間來實現盈利。在這個時期,商業地產的價值主要取決于其地理位置、空間規模、建筑品質等地產屬性。
1、地理位置決定商業價值。
在“賣空間”時代,地段被視為商業地產的核心價值所在,遵循“地段、地段、還是地段”的黃金法則。處于城市核心商圈、交通樞紐、人口密集區域的商業地產,往往能吸引更多的消費者,從而擁有更高的租金和售價。例如,北京王府井、上海南京路等傳統商圈的商業地產,憑借其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成為了眾多商家競相入駐的黃金地段,租金和售價居高不下。這些地段的商業地產,不僅能為商家帶來巨大的客流量,還能提升商家的品牌形象和市場影響力。
2、空間規模與建筑品質影響租金收益。
除了地理位置,商業地產的空間規模和建筑品質也是影響其價值的重要因素。大規模的商業空間可以容納更多的商家和業態,形成集聚效應,吸引更多的消費者。同時,高品質的建筑設計、裝修和設施配備,能夠為消費者提供更好的購物環境和體驗,從而提高商業地產的租金收益。一個擁有寬敞明亮的購物空間、現代化的設施設備、舒適的休息區域的購物中心,往往能吸引更多的消費者,商家也愿意為此支付更高的租金。
3、運營管理相對簡單。
在“賣空間”模式下,商業地產的運營管理相對簡單,主要集中在物業管理和招商工作上。開發商或運營商負責商業地產的日常維護、安全管理、環境衛生等基礎工作,同時積極招商,吸引各類商家入駐。只要商業地產的地理位置優越,空間規模和建筑品質符合市場需求,招商工作往往相對順利,運營管理的難度也較低。在一些早期的商業地產項目中,開發商只需要將商鋪分割出售或出租給商家,然后收取租金或管理費,對商家的經營活動干預較少。
“賣時間”時代:
以消費者體驗為核心的價值邏輯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消費者需求的變化,商業地產逐漸進入了“賣時間”時代。在這個時代,消費者不再僅僅滿足于購買商品,更注重購物過程中的體驗和感受。因此,商業地產的價值邏輯也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從以地產屬性為主導轉向以消費者體驗為核心。
1、消費者體驗成為價值核心。
在“賣時間”時代,商業地產的價值不再僅僅取決于地理位置和空間規模,更重要的是能否為消費者提供獨特、優質的體驗,從而吸引消費者停留更長的時間。消費者在商業地產中的停留時間越長,就越有可能產生消費行為,商業地產的價值也就越高。為了滿足消費者的體驗需求,商業地產開始注重場景營造、業態創新和服務提升。一些購物中心打造了具有特色的主題場景,如海洋主題、森林主題等,讓消費者在購物的同時仿佛置身于不同的世界;引入了各種新興業態,如親子體驗、文化藝術、運動健身等,滿足消費者多元化的需求;提供了更加個性化、人性化的服務,如免費停車、母嬰室、兒童游樂區等,讓消費者感受到無微不至的關懷。
2、時間成為衡量價值的關鍵指標。
在“賣時間”模式下,時間成為了衡量商業地產價值的關鍵指標。商業地產通過吸引消費者停留更長的時間,實現了流量的轉化和價值的創造。一個能讓消費者停留3小時以上的購物中心,往往比只能讓消費者停留1小時的購物中心具有更高的價值。為了延長消費者的停留時間,商業地產采取了多種策略。增加了餐飲、娛樂、休閑等業態的比重,讓消費者在購物之余可以享受美食、觀看電影、進行休閑活動;舉辦了各種豐富多彩的活動,如主題展覽、音樂會、親子活動等,吸引消費者參與;優化了商業地產的動線設計和空間布局,讓消費者在購物過程中更加舒適、便捷,愿意停留更長的時間。
3、運營管理更加精細化和多元化。
在“賣時間”時代,商業地產的運營管理變得更加精細化和多元化。除了傳統的物業管理和招商工作,還需要注重消費者洞察、活動策劃、品牌運營、數字化管理等多個方面。通過深入了解消費者的需求和行為習慣,商業地產可以制定更加精準的營銷策略和運營方案;通過精心策劃各種活動,吸引消費者參與,提高消費者的粘性和忠誠度;通過打造獨特的商業品牌,提升商業地產的知名度和美譽度;通過數字化管理手段,實現對商業地產運營數據的實時監測和分析,為決策提供有力支持。一些商業地產利用大數據分析技術,了解消費者的購物偏好、消費習慣和停留時間等信息,從而優化業態布局和商品陳列,提高消費者的購物體驗。
價值邏輯轉變背后的驅動因素
從“賣空間”到“賣時間”,商業地產價值邏輯的轉變并非偶然,而是受到了多種因素的驅動。
1、消費升級:消費者需求的變化
隨著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生活品質的提升,消費者的需求發生了深刻的變化。消費者不再僅僅滿足于基本的物質需求,更加注重精神層面的滿足和個性化的體驗。在購物過程中,消費者希望能夠享受到舒適的環境、優質的服務、豐富的業態和獨特的體驗。這種消費升級的趨勢,促使商業地產從“賣空間”向“賣時間”轉變,以滿足消費者日益多樣化和個性化的需求。如今的消費者在購物時,不僅會關注商品的價格和質量,還會關注購物場所的環境氛圍、服務質量以及是否能夠提供獨特的體驗。因此,商業地產需要通過打造多元化的業態組合、營造獨特的場景氛圍和提供優質的服務,來吸引消費者并延長他們的停留時間。
2、電商沖擊:線下商業的轉型壓力
電子商務的快速發展給傳統線下商業帶來了巨大的沖擊。電商憑借其便捷性、豐富的商品種類和優惠的價格,吸引了大量的消費者,導致線下商業的客流量和銷售額受到嚴重影響。在這種情況下,商業地產不得不尋求轉型,通過提升消費者體驗、打造差異化競爭優勢等方式,來吸引消費者回到線下。商業地產開始注重場景化營銷,通過打造與電商不同的購物體驗,讓消費者感受到線下購物的獨特魅力。一些購物中心引入了虛擬現實、增強現實等技術,為消費者提供沉浸式的購物體驗;一些商業街區則通過舉辦文化活動、藝術展覽等,打造具有文化內涵的商業氛圍,吸引消費者前來體驗。
3、體驗經濟的興起:體驗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
體驗經濟的興起是商業地產價值邏輯轉變的重要背景。在體驗經濟時代,消費者更加注重參與感和體驗感,愿意為獨特的體驗支付更高的價格。商業地產作為消費者體驗的重要場所,順應了這一趨勢,將體驗作為核心競爭力,通過打造各種體驗式業態和活動,吸引消費者并實現價值創造。一些商業地產推出了“新零售”概念,將線上線下融合,為消費者提供更加便捷、個性化的購物體驗;一些商業項目則專注于打造親子體驗、文化藝術體驗等特色體驗業態,滿足特定消費群體的需求。
4、數字化技術的應用:提升運營效率和消費者體驗
數字化技術的快速發展為商業地產的轉型提供了有力支持。通過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技術的應用,商業地產可以實現對消費者行為的精準分析和洞察,從而優化運營管理和營銷策略,提升消費者體驗。利用大數據分析技術,商業地產可以了解消費者的購物偏好、消費習慣和停留時間等信息,根據這些信息調整業態布局、優化商品陳列、推出個性化的營銷活動,提高消費者的滿意度和忠誠度;利用物聯網技術,商業地產可以實現對設施設備的智能化管理,提高運營效率和服務質量。
價值邏輯轉變對商業地產的影響
從“賣空間”到“賣時間”的價值邏輯轉變,對商業地產的各個方面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1、項目定位:從功能定位到體驗定位
在“賣空間”時代,商業地產的項目定位主要基于其地理位置和功能屬性,如購物中心、商業街、寫字樓等。而在“賣時間”時代,商業地產的項目定位更加注重消費者體驗,強調打造獨特的生活方式和消費場景。一些商業地產項目以“生活美學”為定位,將藝術、文化、生活等元素融入其中,為消費者提供高品質的生活體驗;一些項目則以“親子互動”為定位,打造集購物、娛樂、教育為一體的親子主題商業空間。
2、業態組合:從零售主導到多元融合
傳統的商業地產業態組合以零售為主導,其他業態作為補充。隨著價值邏輯的轉變,商業地產的業態組合逐漸向多元融合方向發展,餐飲、娛樂、休閑、文化、教育等體驗式業態的比重不斷增加。這種業態組合的變化,旨在滿足消費者多元化的需求,延長消費者的停留時間,提高商業地產的盈利能力。如今的購物中心中,餐飲、娛樂等體驗式業態的占比通常在30%以上,一些高端購物中心甚至達到了50%以上。這些體驗式業態不僅為消費者提供了更多的選擇,還能與零售業態形成互補,促進消費者的消費行為。
3、空間設計:從空間利用到場景營造
在“賣空間”模式下,商業地產的空間設計主要考慮空間的利用效率和實用性。而在“賣時間”時代,空間設計更加注重場景營造,通過打造具有特色的空間環境,吸引消費者并激發他們的情感共鳴。商業地產開始注重空間的開放性、互動性和趣味性,增加了公共休息區、景觀小品、藝術裝置等元素,營造出舒適、宜人的購物環境。一些商業地產項目利用建筑的獨特造型和空間布局,打造出具有標志性的景觀節點,成為消費者拍照打卡的熱門地點,從而提升了商業地產的知名度和吸引力。
4、運營管理:從物業管理到客戶關系管理
傳統的商業地產運營管理主要集中在物業管理方面,關注的是商業地產的硬件設施維護和安全管理。隨著價值邏輯的轉變,運營管理的重點逐漸轉向客戶關系管理,注重與消費者的互動和溝通,提高消費者的滿意度和忠誠度。商業地產通過建立會員制度、舉辦會員活動、開展線上線下互動等方式,加強與消費者的聯系,了解消費者的需求和反饋,為消費者提供更加個性化的服務。一些商業地產還利用社交媒體平臺,與消費者進行實時互動,及時回應消費者的問題和建議,提升消費者的體驗感。
5、盈利模式:從租金收入到多元收益
在“賣空間”時代,商業地產的盈利模式主要依賴租金收入。而在“賣時間”時代,商業地產的盈利模式逐漸多元化,除了租金收入外,還包括廣告收入、活動收入、增值服務收入等。通過舉辦各種商業活動、展示廣告、提供增值服務等方式,商業地產可以實現額外的收益,降低對租金收入的依賴。一些商業地產通過與品牌合作舉辦新品發布會、時尚秀等活動,收取活動費用;利用商業地產的空間資源,展示各類廣告,獲取廣告收入;為商家提供營銷策劃、數據分析等增值服務,收取服務費用。
案例分析:
成功實現價值邏輯轉變的商業項目
1、上海K11購物藝術中心:藝術與商業的時間敘事
上海K11購物藝術中心位于淮海中路300號,與傳統商場不同,它將藝術、商業與活動完美融合。商場內常年舉辦各類藝術展覽,從抽象藝術展到潮流藝術展,吸引眾多藝術愛好者與年輕消費者。
早期,K11以獨特的藝術氛圍與差異化品牌組合在商業地產中嶄露頭角,通過藝術元素為空間賦能,吸引追求個性與文化內涵的客群。但隨著藝術商業概念被廣泛模仿,如何持續吸引消費者成為挑戰。
為實現從“賣空間”到“賣時間”的轉變,K11深化藝術與商業融合。一是打造沉浸式藝術場景,如在商場內部設置大型藝術裝置,讓消費者在購物過程中感受藝術魅力;二是推出系列藝術活動,像藝術講座、藝術工作坊等,增加消費者參與度,讓他們在商場停留更久,深入體驗藝術與商業結合的魅力;三是通過藝術策展式招商,引入與藝術氛圍契合的品牌,從產品到店鋪設計皆體現藝術元素,提升整體消費體驗。
轉型后的K11人氣與業績雙豐收,成為潮人聚集地與熱門打卡點,深受上海人民喜愛。它成功打破傳統商業邊界,以藝術為紐帶,將購物時間轉化為文化體驗時間,創造全新商業價值邏輯。
2、杭州玉鳥集:遠郊商業的時間逆襲
玉鳥集位于良渚文化村,體量僅2.1萬平米,遠離杭州主城區,依賴地鐵2號線末端站點,面臨地理孤島、流量困局、文化厚重性與消費輕量化沖突、小體量勢能劣勢等挑戰。
玉鳥集最初受限于地理位置與空間規模,難以吸引大量消費者,傳統以空間出租為主的商業邏輯難以行得通。但它通過創新實現價值邏輯轉變。在空間設計上,采用低密度開放式街區,模糊商業與自然邊界,打造“第三空間”,弱化交易屬性,強化社交與文化功能。動線設計結合“玉鳥八景”理念,滿足“15分鐘生活圈”與“半日微度假”需求,還創造40%公共空間用于藝術展覽等活動,增加消費者停留理由。
玉鳥集深挖良渚文化,將其轉化為現代消費場景。把玉鳥圖騰等文化符號融入視覺與建筑語言,舉辦“良渚藝術生活節”等活動,年均超150場,降低文化參與門檻,提升復訪率。招商側重非標品牌與主理人店鋪,構建“人格化商業策展”模式,形成“社群即流量”生態。打造“微醺場域”,創新夜間消費場景,將消費時段延至凌晨,夜間客流量占比達65%。
玉鳥集成功逆襲,開業三個月內日均客流突破1.2萬人次,周末達2.5萬,坪效遠高于同區位社區商業,小紅書筆記超10萬條,成為文化商業地標,實現從“賣空間”到“賣時間”的成功轉型。
未來展望:
“賣空間”與“賣時間”的融合共生
展望未來,商業地產的發展并不會是單純的“賣時間”模式完全取代“賣空間”模式,而是兩者的融合共生。在未來的商業地產項目中,空間依然是基礎,是承載一切商業活動和消費者體驗的物理載體。優質的地段、合理的空間布局和良好的物理屬性,依然是商業地產項目成功的重要保障。然而,僅僅依靠空間的優勢已經不足以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賣時間”的理念將貫穿于商業地產的整個生命周期,成為提升項目價值和競爭力的關鍵因素。
在開發階段,開發商在進行項目規劃和設計時,不僅要考慮空間的功能性和美觀性,還要融入“賣時間”的理念,從消費者的體驗和需求出發,打造具有吸引力的商業空間。例如,在商業綜合體的設計中,預留更多的公共空間,用于舉辦各類活動和打造社交場景;合理規劃業態布局,將體驗式業態和零售業態有機結合,促進消費者在不同業態之間的流動和消費。
在運營階段,商業地產運營商將更加注重通過運營和服務來“賣時間”。通過不斷創新和優化消費體驗,舉辦各類豐富多彩的活動,加強與消費者的互動和溝通,提高消費者的滿意度和忠誠度。同時,借助數字化技術和智能科技,實現運營管理的精細化和智能化,提升運營效率和商業價值。
結語:從“賣空間”到“賣時間”,商業地產的價值邏輯發生了深刻的變革。這種變革,既是市場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商業地產應對挑戰、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在這一轉型過程中,商業地產開發商和運營商需要深刻理解價值邏輯的變化,積極應對各種挑戰,抓住新的發展機遇,實現從傳統商業地產模式向新型商業地產模式的成功轉型。只有這樣,才能在未來的商業地產市場中占據一席之地,實現商業價值的最大化。
【免責聲明】本文由商業地產智囊整理編輯,部分內容及圖片來源于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注明出處,若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