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對旅游工作的重要指示中指出,旅游業日益成為新興的戰略性支柱產業和具有顯著時代特征的民生產業、幸福產業。旅游業屬于民生產業和幸福產業,這是新時期習近平總書記對旅游業的新定位。這一全新的定位給旅游業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
旅游業的民生產業和幸福產業屬性,更加凸顯了旅游業所具有的惠及所有人群、服務美好生活的社會功能。這為資源利用、市場開發、產品研制、業態培育以及產業體系構建、融合發展領域、科技賦能等方面都開辟了新的賽道。療愈旅游就是具有民生產業和幸福產業特征的新賽道之一。
療愈旅游的市場基礎
城市化是現代化的縮影,城市生活充滿了刺激、創新和活力,但城市生活的空間場所是環境逼仄的水泥森林和亞健康的生活方式。信息技術進步帶來便利的同時也產生了“技術壓力”,人們越來越多地受手機束縛,成為“低頭族”,強迫性地分享、更新,渴望不斷被“連線”。具體癥狀表現為焦慮、頭痛、抑郁、精神疲勞、眼睛和頸部疲勞、失眠、煩躁、易怒、發脾氣等。現代社會中,患精神疾病、成癮癥、孤獨癥、抑郁癥和恐慌癥的人也越來越多。世界衛生組織認為,壓力是21世紀的流行病。未來最大的健康挑戰是如何找到應對壓力的方法。療愈旅游可以滿足亞健康人群、術后康復(護理、矯正)、部分慢性病患者、抑郁癥患者、失能人群、保健養生愛好者等生理和心理需要,具有非常廣泛的市場前景和發展潛力,覆蓋各個年齡客群。據世界衛生組織估計,目前全球大約有75%的人口處于亞健康狀態,達9.86億人。此外,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披露,全國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約1.9億,占總人口數的13.5%。另據中國殘疾人聯合會的統計數據顯示,全國現有8500萬殘疾人,約占我國總人口的6.21%。這些海量的亞健康和失能人群為療愈旅游的發展奠定了民生產業和幸福產業的市場基礎。
療愈旅游的典型代表
目前,全球最為流行的療愈旅游主要有森林康養、溫泉水療、陽光海灘等。我國療愈旅游仍處于發展初級階段,無論是森林康養還是溫泉水療,大都只是停留在概念炒作層面,較少關注療愈的功能和作用。
森林康養起源于19世紀40年代,德國在巴特·威利斯赫恩鎮設立了世界上第一個森林康養基地。到20世紀80年代,德國的森林康養基地超過了350處,并且每個森林康養基地都配備具有專門執業資格的醫生和理療師。同時,德國還把森林康養項目加入醫療體系。20世紀80年代,時任日本林野廳長官秋山智英將“森林”看作是“植物溫泉”,首先提出“森林浴”(shinrin-yoku)的概念。秋山智英在引進德國森林療法和1930年俄羅斯杜金(B.P. Toknnh)教授研究發現芬多精(phytoncide)的基礎上,對森林的健康和保健功能進行較全面的研究,提出了“森林浴”的概念,并與傳統文化相融合,如松尾芭蕉的俳句和能劇、花道、茶道、神道教和佛教禪宗中的“幽玄”“侘寂”,開發出與歐洲單純在森林里進行空氣浴不同的日本“森林浴”文化,并將“森林浴”的概念推廣到“森林療法”和“森林醫學”。日本林野廳已構建了“醫療福祉型森林”“療養保養型森林”和“預防生活習慣病森林”3種類型的森林康養基地,形成了完善的森林康養基地標準體系和資格認證體系。除了硬件外,還對經營人員提出專業性要求,如經資格認證的森林療養導游和森林療養師。
森林浴之所以具有療愈功能,是由于森林具有凈化空氣和除塵效應,能降低PM2.5濃度、增加負氧離子含量(特別是在水體旁)、增強自然殺傷細胞活性、降低皮質醇水平、提高氧分壓,此外,森林中還富含芬多精、萜烯、植物(花香類、葉片類、根類、青草類、木質類、樹脂類、樹皮類、柑橘類、種子類)精油等。人們在聆聽鳥鳴聲、散步、做操、正念、冥想、瑜伽、禪修等活動中,充分與森林的各種元素接觸,如樹木所釋放的揮發性有機化合物(如芬多精、萜烯等)。在芬多精環境下,可以顯著增加人體的自然殺傷細胞的數量和活性,同時增強抗癌蛋白的活性;顯著降低應激激素水平;延長睡眠時間,減少緊張或焦慮,緩解疲勞,促使心情愉快;顯著降低血壓和心率;增加心率變異性;抑制交感神經活動,增加副交感神經活動,平衡神經系統,讓人感到舒適和放松。
森林旅游的發展潛力
我國是森林資源大國,森林面積達220萬km2,居俄羅斯、巴西、加拿大和美國之后,位列全球第五,森林覆蓋率24.02%。我國共有國家森林公園900多處。2020年3月,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民政部、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和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認定了107處國家森林康養基地(第一批)。這些國家森林康養基地基本上仍是沿用國家森林公園的開發利用模式,對于森林的療愈資源挖掘、利用和開發(理化指標測定、醫用價值評價等),森林浴產品的開發與醫旅融合發展等方面還有很多的空白領域。森林浴成為森林資源最有價值的利用方式之一,這是森林資源繼工業原材料向生態觀光旅游轉化后,再轉向森林療愈旅游演進,由康養旅游體驗向實現療愈功能的升級,是森林資源的深化利用,實現森林資源價值升維的一次飛躍,也是未來森林旅游發展的新賽道。
文章來源:中國社會科學院旅游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