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菜市場,這個我們熟悉而又親切的地方,正在不斷打破我們的傳統認知,與咖啡店、火鍋店、米其林面店等時尚品牌餐飲結合出圈,為這片傳統的土地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活力,讓一批瀕死的菜市場煥發了新生。
然而,隨著這股風潮的蔓延,有的菜市場卻未能成功復制這種餐飲模式,反而逐漸沉寂。菜市場內加餐飲,是萬能的嗎?又該如何避免菜場餐飲泡沫呢?
菜市場餐飲的兩個階段:
菜市場餐飲其實并不是“新事物”,很多傳統菜市場其實一直有配備餐飲店的習慣,主要是一兩家面館或快餐店,以及早餐熟食等輔餐店。
他們的主要的目標客群,就是市場里的經營戶,賣菜的、賣肉的等等,經營戶在市場里吃飯,一是沒法做,二是有時候太忙也做不了,都是直接點現成的對付一口。經營戶吃飯的需求簡單,餐飲小店也主打實惠便利。
傳統菜場內的餐飲店,一般開在市場門口或周邊外鋪,店面小,夫妻檔,多為本幫菜,能拿到最新鮮的食材,餐品味道不錯,經濟實惠,但花樣多,因為菜場經營戶不會花太多錢去滿足一個飽腹需求,但種類太少的話,這些每天固定的商戶就會吃膩,所以會做出很多花樣。
我們可以稱此為菜市場餐飲1.0版本,主要是一些蒼蠅小館(面向經營戶)、口味地道的小吃、熟食、早餐等輔餐店,是真正地服務社區,也是很多人從小吃到大的記憶。
但近年來,一些菜市場在網絡上爆火,網紅市場將年輕群體在菜場內的消費需求放大,菜市場內買手店越來越多,還引入了很多客單價較高的品牌咖啡、米其林面館等餐飲業態,與火鍋店、烤肉等重餐飲聯營,以此來吸引年輕人。
菜市場餐飲也隨著網紅菜場進化成為2.0版本:引入一些咖啡店、烘焙店等,以及原只在商場開店的、客單價較高的品牌餐飲,還有火鍋、烤肉等,在菜場內可以現買現煮,主打體驗感、氛圍感的餐飲店。
不難發現,菜市場餐飲1.0版本針對少量高頻的日常消費者,在菜場內業態占比不到15%,而2.0版本則是年輕人較為青睞的,獵奇的、嘗試性消費業態,在菜場內的業態占比也提高到40%,在菜場里吃火鍋成了網絡上年輕人風靡一時的潮流。
菜市場餐飲的爆火,給菜市場這片傳統的土地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活力,讓一批瀕死的菜市場煥發了新生。但風潮蔓延,餐飲能盤活所有菜場嗎?所有菜市場都能成功復制這個模式嗎?
菜場+“餐飲”,萬能嗎?
餐飲業態的加入,打破了人們的固有思維,農貿市場不再是只能購買食材的地方,但這種創新并非沒有風險,風頭過了,很多事情才能看清本質。
杭州紅石板農貿市場,剛開放時年輕人來了一波又一波;流量狂歡散去后,盡管身處最繁華的鬧市,但菜場內卻門可羅雀。
為了吸納年輕人進入菜場,還有一些市場肆無忌憚地主觀臆測著年輕人的需求,引入越來越多的菜場買手店,因為年輕人來菜場會隨手買一些隨口吃的即食產品,但不會買一斤豬肉、買一斤菜拎回去。
市場的蔬菜、肉攤等傳統業態占比不斷下降,將攤位劃給餐飲業態,日常生鮮消費者可選的菜品種類不豐富了,也失去了可以貨比三家的優勢。
且引入客單價較高的網紅餐飲品牌后,攤位租金也水漲船高,常買菜的人,對菜價十分敏感,慢慢地就不來了,游客對千篇一律的網紅餐飲店,都是轉轉、看看就走,幾乎沒有人是來實實在在來消費的。新客不回頭,老顧客流失,菜場日均人流量越來越少。
原來的菜市場,菜攤肉販的攬客聲此起彼伏,周圍社區的老婆婆老爺爺都來這買菜;引入品牌餐飲店后,風頭散去,聽不到攤販的叫賣聲了,周邊經常來買菜的老婆婆老爺爺也不見了。日常去菜場消費的年輕人根本沒幾個,引進的品牌面館、火鍋等餐飲,解決不了經營戶一日三餐,吃面貴,吃火鍋耗時不便利,都偃旗息鼓了。
本想通過餐飲去給市場增加點煙火氣,結果卻適得其反。
思考,如何避免菜場餐飲泡沫?
如果沒有搞清楚是哪些人是菜場生意的中流砥柱,而去照顧所有圍觀者,忽略所有使用者,市場定位有失偏頗,引入的業態都是偏離消費人群的審美和習慣的,這樣的火爆很可能是泡沫,要先思而后行。
思考一:是真需求?還是跟風?是便捷還是冗余?
菜場引入的餐飲類型,對市場原有消費群體來講,是真有用還是偽需求?來菜場買菜的顧客,很多人來是為了買菜回去自己做飯吃,這與一些菜場餐飲其實是有些許矛盾的,納新固然重要,但留存決定生死,如果為了拉攏年輕消費者,而失去老主顧,就有點得不償失了。
新開的菜場跟風,想通過餐飲招商把市場帶火,而忽略農貿市場本身的發展,本末倒置,很難成功。開在商場里的餐飲店和開在農貿市場里的餐飲店,它們的主要客群,對餐飲的需求、對價格的敏感度是完全不一樣的。有些新市場甚至外鋪有很多都沒有租出去,就把餐飲弄到農貿市場的內鋪里面,對市場人氣沒有任何幫助。
還有,當非“原生”業態集體“闖入”菜市場,能否留住或者如何融入獨屬于菜市場的那份煙火氣,值得市場方思考。去年火爆的淄博八大局便民市場,出現了生鮮攤位大量轉租撤離、餐飲檔口趨于雷同,甚至本地美食消失的情況,被一些游客認為喪失了原有的特色。
思考二:.菜場餐飲重點:是新奇特還是品質與特色?
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新奇特的東西層出不窮,但真正能夠留住人心的,還是那些經得起時間考驗的品質和服務,如菜品的味道、用餐環境的舒適度和服務等等。
尤其在被超市、電商分流后,依然留存的菜場受眾,都是樸實的消費者,他們對網紅不網紅無感,更在意的是新鮮、實惠、離家近。很多菜場強行加的快餐式餐飲店,味道一般,價格也不夠親民,這樣的店在菜場是很難生存下來的。而對菜場火鍋,很多消費者表示一種很新的吃飯模式,重在體驗。
那些農貿市場加餐飲成功的,大多數是老市場,餐飲小吃是有歷史的,有長期客戶,比如雙塔市集的王氏林記,菜場常客經常光顧,現在開了很多分店了;還有蘇州鑫震源生煎,第一家店在彩香一村農貿市場開的,有口皆碑,有很多回頭客,現在在蘇州很多市場開了連鎖店,很多顧客排隊購買。
文章來源:貝諾農貿市場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