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河口是一個“神奇”的地方。
疫情期間,國內99%城市的文旅經濟都遭遇致命打擊,旅游人次暴跌,旅游收入銳減,遍地哀嚎,萬馬齊喑。然而,這個位于吉林的東北小城市文旅經濟卻逆流而上。官方統計數據顯示,過往三年,梅河口國內游客接待量為500萬人次、1200萬人次和2000萬人次,同比增長140%和66.67%;國內旅游收入為50億,60億和70億,同比增幅均達到20%。
如此“逆天”的數據不僅讓梅河口在吉林省內一騎絕塵,甚至文旅經濟增速一度碾壓東北F4(長春、哈爾濱、沈陽和大連),成為整個東北乃至全國文旅行業耀眼的新網紅城市。
很多人詫異,難不成這個東北小城有啥足以媲美“三山五岳”的文旅資源給開發出來了?
這恰是梅河口另一個“神奇”之處。
梅河口在文旅資源方面是典型的“三無”城市:無深厚文旅歷史積淀,七八年前,煤炭工業撐起這里80%GDP,是一座普通的資源型城市;無名山大川等文旅資源,雖因河獲名,域內水系發達,卻無一擁有全國知名度;無機場亦不通高鐵,唯一能沾光的是周邊通化三源浦機場,一個小支線機場。
這么一個文旅資源“三無”的東北小城市,到底靠什么“神奇”的招數在三年內實現文旅大逆襲呢?
01
仔細梳理梅河口文旅經濟逆襲之路,我們很快鎖定一個重要時間節點:
2021年。
這一年,梅河口發生兩件影響文旅經濟未來走勢的重大事件。
梅河新區獲得吉林省政府批復。
梅河口雖是小城市,但在吉林各地市中的地位并不低,短短十年就出現兩次政治地位躍升。第一次是在2013年,梅河口成為吉林省擴權強縣改革試點,由通化旗下一個縣,搖身變為吉林省唯一一個省直管縣(市)。第二次是在2020年,梅河口被吉林省確定“建設高質量發展先行示范區、打造現代化區域中心城市”的新定位。2021年,梅河新區隨即成立。
從新定位不難看出,吉林舉全省之力給予梅河口更大的城市社會經濟管理自主權,同時賦予諸多政策優惠與支持,希望其能夠在探索城市高質量發展方面,闖出一條可供全省地市參考學習的新路。
這其中,如何高質量發展文旅經濟就是核心命題之一。
如上文所述,作為一個文旅經濟“三無”城市,梅河口想要快速做出成績,被動或者主動,選擇其實只有一個,那就是“無中生有”。
2020年前后,為尋覓文旅經濟發展靈感,梅河口政府決策者密集赴外地考察。彼時,正值西安火爆一時,文旅經濟大放異彩。梅河口先后兩次派人赴西安取經,當即就被大唐不夜城所代表的夜經濟給城市文旅經濟帶來的巨大改變所震撼,并快速嗅到這一模式與梅河口的匹配點:
其一,國內夜經濟尚處于發展早期,是國家鼓勵的文旅經濟新模式,早切入早拿到前期紅利;
其二,文旅夜經濟流量大、頻次高、消費力強,能讓一座城市快速實現“從0到1”的突破;
其三,文旅夜經濟模式普遍更輕、投資更小、見效更明顯,適合小城市“花小錢辦大事”;
在考察完西安大唐不夜城之后,梅河口內部經過多次研討,反復論證,最終決定以“精致國潮元素與東北民俗風俗相結合”的原則,在梅河口打造一座東北不夜城。
2021年“五一小長假”,梅河口東北不夜城正式對外營業。
誰也沒想到,這個僅耗時17天就建成的新項目一炮而紅。公開數據顯示,東北不夜城當年運營163天,實現國內游客接待量408.6萬人次,以一己之力將梅河口當年國內游客接待量翻了一番,首次突破1000萬人次大關。2022年運營166天,實現國內游客接待量420.06萬人次;2023年截止到8月,實現國內游客接待量545.09萬人次(4月27日開街),保持穩定增長。
“東北不夜城像一個馬力巨大的引擎,催動梅河口文旅經濟一路狂奔。”梅河口曾如是評價。
02
東北不夜城在梅河口一夜爆紅,剖析項目本身的文章很多,不再贅述。我們嘗試從城市發展視角來觀察,梅河口文旅經濟成功的三個要素:
對創新項目更強的接受度和包容性。東北不夜城屬于文商旅項目,實體是一條長533米的街區,通過對街區“內容”設置吸引游客停留和消費。這個“內容”包括各類商鋪、演藝項目、娛樂設施、節慶活動等。想要吸引游客,“內容”必須有吸引力。此前很多城市都引入過類似的文商旅項目,大多因為城市管理的種種限制和保守態度,導致“內容”乏善可陳,備受游客吐槽,失敗告終。
梅河口在“內容”上給予東北不夜城更大的包容度。一個小例子,2021年東北不夜城操盤團隊謀劃搞首屆潑水節,當時有人擔心,這種外地風俗移植到東北靈不靈,在街區給性格直爽的東北人冷不丁潑一盆水,會不會給對方潑急眼了干起來?
面對諸多質疑和爭議,梅河口選擇堅定支持操盤團隊,結果東北不夜城首屆潑水節三天吸引20多萬人次,在周邊300公里內的各城鎮引發轟動效應。有游客感嘆,千算萬算都沒算到,東北不夜城把潑水節搞了過來,讓不能遠行的東北人在家門口體驗了一把云南風情。
梅河口對東北不夜城操盤團隊“內容”創新的包容和支持,使得后者全無顧慮,以每半個月一個新玩法的速度瘋狂進行“內容”迭代,成為吸引新游客、拉攏老游客的一大利器。
切中疫情之下本地文旅消費供需失衡的風口。東北不夜城的成功很重要一點是梅河口搶到“天時”帶來的機遇。疫情之下,跨省出游歸零,跨區域出游受限,文旅經濟消費場景被局限在本地,當旺盛的消費需求遇上羸弱的產品供給,文旅供需矛盾被無限放大。
這恰是風口所在。
梅河口雖然沒有機場亦不通高鐵,但自身地理位置優越,距離長春、沈陽兩大省會200多公里,自駕車程2-3小時;300公里內覆蓋吉林和遼寧數十個縣市的400萬人口。東北不夜城的出現,相當于給這一區域旺盛的文旅消費需求及時補充新文旅產品,有效緩解了供需矛盾。
有業內人士評價,在一個需求遠大于供給的買方市場,但凡有點意思的文旅項目,想不火都很難,東北不夜城這波賺得盆滿缽滿。
梅河口政府決策者的眼光和魄力。疫情期間,很多城市文旅供需矛盾尖銳,一個誘因是當地政府決策者不敢在這方面有所行動。文旅市場活躍兩大特征,一是文旅人口快速流動,二是文旅人口高度聚集。當這兩點碰上疫情,往往造成災難性后果。
張家界、額濟納等地皆因為游客流動、聚集觸發疫情傳播,致使數以萬計游客滯留同時,引發城市管理諸多難題。梅河口同樣面臨這樣的問題,一旦東北不夜城每天數以萬計的游客中有一個感染者,那將讓吉林東南部地區,甚至全東北陷入疫情恐慌,帶來不可估量的損失。這個時候,大多數城市決策者明智的選擇是“一動不如一靜”,多做多錯,少做少錯,不做不錯。
梅河口城市決策者卻很有魄力,逆流而上,在死守疫情防控紅線基礎上,賭了一把。正應了巴菲特那句名言“別人貪婪的時候我恐懼,別人恐懼的時候我貪婪”,全國文旅經濟一片低迷之下,反而是這個東北小城市抓住短暫和寶貴的窗口期。
最終,梅河口賭贏了。
03
東北不夜城的爆紅給梅河口帶來意想不到的流量與關注度,問題是,這個東北小城文旅經濟連續三年保持大踏步增長,全都是因為東北不夜城嗎?
誠然,東北不夜城打響了梅河口文旅經濟逆襲第一槍,至今也是梅河口文旅經濟引擎級項目,但想僅僅依靠一個文商旅項目就實現一個城市的文旅振興,并不現實。
這就要提到梅河口文旅經濟的一大特點:
前置的頂層設計。
很多人認為,東北不夜城相當于梅河口的一次大膽試水。項目成功,進一步;項目失敗,就退一步,這是一種相對穩妥的策略。然而,梅河口從一開始就沒給自己留退路。
早在2020年,梅河口就確定了未來五年文旅經濟戰略,明確提出“十四五期間,造一批網紅打卡點、開發一批文旅產品、創建一批旅游品牌”,早早做好文旅經濟頂層設計。與此同時,相較于“先試點,后鋪開”的保守型戰術,梅河口更青睞“群狼戰術”,即一旦抓住疫情的短暫窗口期,就批量推出文旅新項目,跑出一個算一個。這一點從梅河口后來幾大爆款文旅項目開工及建設時間上就有清晰體現:
3月,梅小野·星光花海動工,6月開業,共耗時99天;
4月,東北不夜城動工,5月開業,共計耗時17天;
10月,梅小野·知北村動工,12月開業,耗時66天。
期間還穿插多個新創辦的節慶活動:
5月,梅河口首屆煙花節即四國風情煙花秀;
7月,梅河口首屆潑水節;
9月,梅河口首屆海鮮節……
從效果上看,這些在疫情短暫窗口期“搶工”出來的文旅項目大多獲得巨大成功,除了東北不夜城,最成功的文旅項目就屬梅小野·知北村,這個以“城市雪村”為賣點的文旅新項目開業兩個月涌入60萬游客。2023年截止8月,梅小野·知北村共計實現游客接待量591.16萬人次,成為比肩東北不夜城的梅河口兩大文旅經濟引擎之一。
梅河口發展文旅經濟另一大特點:
對專業第三方文旅運營團隊充分放權。
文旅項目落地難題之一,就是政府過分干預,導致文旅項目建設與運營中時時受限,處處掣肘,輕則項目創新不足,平平無奇;重則項目失敗,慘淡收場。
梅河口政府決策者在這方面堅持“術業有專攻”。一方面,邀請專業第三方文旅團隊操刀文旅項目,東北不夜城和梅小野·知北村兩大文旅項目背后主導者都是民營文旅企業;另一方面,專業的問題尊重專業人士的意見和建議。東北不夜城開業之初,為拉攏人氣,操盤方決定舉辦一場7分鐘長的煙花秀。彼時,有人提出質疑,當地每年八月十五都搞長達半小時的煙花表演,似乎并未產生轟動效應。
操盤團隊則解釋:其一,這次設計的煙花秀集合中、俄、法、韓四國風情,不但有煙花,還有秀場表演;其二,當地人每年都看煙花表演,周邊長春、沈陽等城市的消費者由于煙花禁令,已經很久沒見過煙花是什么樣了,再加上疫情禁足壓抑的情緒,對他們有很強吸引力。
最終,梅河口選擇遵從操盤團隊意見,梅河口首屆煙花秀大獲成功。
04
疫情三年,梅河口實現文旅大逆襲,并不意味著這個東北小城可以高枕無憂,更多新問題隨之而來,特別是兩大難題:
人均文旅消費偏低。梅河口近三年國內游客接待量和國內旅游總收入之間的增速高度不匹配。旅游人次在暴漲,旅游收入卻緩增。2023年,梅河口人均文旅消費400元左右,吉林省人均文旅消費達到1546.73元,梅河口不及省均水平零頭,原因主要有以下:
其一,梅河口雖然吸引了大量游客,但整個城市可供游客花錢消費的文旅項目及吃住行游購娛項目偏少,游客最大頭的開銷就是住宿和餐飲。
其二,梅河口距離長春、沈陽等大城市2-3小時的車程,游客來得快速,走得也快速,絕大多數人當天往返,不做停留,自然不產生更多消費。
其三,梅河口超過90%的客群都集中在周邊區域,外地客群占比不到10%,從文旅客群消費習慣來看,后者的文旅消費力往往更強。
頂層設計急需更多“外腦”。梅河口文旅經濟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在頂層設計層面做到了提前規劃和充分保障。一個城市想要持續做好自身文旅經濟的頂層設計,需要大量專業人才支撐和城市決策者精準預判,這一點極為困難。梅河口過往三年的選擇是大量借助“外腦”,即專業的第三方團隊來協助政府決策者的決策,按照“術業有專攻”原則,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
從目前來看,梅河口迫切需要兩類“外腦”:文旅戰略規劃類團隊以及文旅項目操盤類團隊。前者需要借助更高一級政府機構的指導,也就是吉林省政府要在宏觀層面對梅河口進行更多指導;后者需要引入更多優質第三方文旅企業,不但要經驗豐富,而且要能夠操盤項目落地,保障文旅項目落地效果。
這兩大難題梅河口至今還在探索階段,需要實戰中找尋更多破局點。
梅河口文旅大逆襲還引發更多國內“三無”小城市的蠢蠢欲動,它們迫切希望學習、借鑒梅河口模式,讓自己的文旅經濟同樣引爆。
然而,勁旅君采訪多位文旅經濟專業人士,得到同一個答案:
梅河口文旅經濟的成功幾乎無法復制。
從“天時”來說,梅河口抓住了疫情三年短暫窗口期,以逆襲之勢取得成功,這種風口可遇不可求;從“地利”來說,梅河口巧妙借助梅河新區成立的政策紅利,整合當地、周邊及省一級層面的各種優勢條件,給文旅經濟發展保駕護航;從“人和”來說,梅河口政府決策者敢于決斷,信任“外腦”,尊重專業,這一魄力鮮能被模仿。
梅河口還有一個被忽略的重要因素,一直以來,不少人都認為梅河口文旅經濟是“窮家小子撞大運創業偶成功”的爽文,實際上并非如此。少有人知,梅河口經濟實力頗為強悍,兩個直接證據:其一梅河口坐擁“全國綜合實力百強”、“投資潛力百強”、“新型城鎮化質量百強”、“營商環境百強”、“綠色發展百強”和“治理能力百強”6個“全國百強縣市”稱號。梅河口還是世界最大的樹生果仁加工集散地、亞洲最大的食用酒精生產地、亞洲最大的肥肝生產地。其二,在東北人口凈流出的大趨勢之下,梅河口市極少數實現人口凈流入的地方,2016年梅河口市區30萬人,2020年達到42萬人,預計2025年能夠突破60萬人。
文旅經濟重在“錦上添花”,而非“雪中送炭”,一個城市想要單靠文旅經濟實現翻身,難度太大。最好的做法就是要有一定的經濟基礎,然后通過文旅經濟調節三大產業發展平衡度,從而讓城市發展更加穩健。
國內其他小城市可以從梅河口三年文旅大逆襲中尋找靈感,最終依然要根據自身實際情況發展文旅經濟,切忌生搬硬套,否則只能徒勞一場。
文章來源:勁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