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是否和我有同感,每一次和一線銷售梳理客戶的時候,恨不得提前吃幾粒速效救心丸。他們不是經常被客戶牽著鼻子走,就是回訪客戶問不出一個所以然,甚至基本稱得上是無效對話。直到我讀了馬歇爾·盧森堡博士的《非暴力溝通》,才開始慢慢釋懷,很多時候銷售人員其實是不知不覺中陷入了溝通的陷阱。
何為“非暴力溝通”
也被稱之為有效溝通?
書中指引我們通過將注意力聚焦在觀察、感受、需要和請求這四個要素,來重新構建表達和聆聽的方式。用非暴力溝通的方式,也被稱作一種生命的語言,有的人學會了愛自己,有的人在人際關系中創造了更深厚的連結,有的人在工作領域中建立了更有效的關系。
溝通的關鍵不在于我們聽到了什么,而是對方說出這個話,背后他的需要和請求是什么,作為銷售人員,抓住了客戶話語背后深層次的需求,才能真正實現有效溝通。這看上去可能是最基本的要求,但事實上大多數銷售都避免不了陷入表面語境和溝通陷阱。
銷售過程中常見的溝通陷阱
1、客戶總說確定不了時間,邀約復訪總是“到時候再看?”
臨近端午假期,又是630年中促銷節點,相信各個房地產項目都在加大客戶邀約力度,好在節點期間集中收客,沖刺業績。在這個過程中,即使讓銷售大量進行負極call客,邀約效果也總是差強人意,究其主要原因,是銷售人員在溝通過程中,陷入了邀約的誤區。
作為管理者,我們都很清楚,特別在關鍵節點之前,我們打邀約電話的目的并不是撥打了多少組客戶,接通觸達了多少組客戶,而是到底確定了多少組客戶到訪,以及具體的到訪時間。為了更便于大家理解,以下舉兩個例子:
A
小明:陳先生,您這邊已經回重慶了吧,馬上就是端午節了,您們一家人考慮得怎么樣,最近有沒有時間過來嘛?
客戶:這周找時間再說吧。
(通話結束)
B
小天:王女士,您們不是還想去看看**項目做做對比嗎,最近不是馬上端午了,你們準備什么時候去看呢?
客戶:下周還沒有時間(下周包含端午節),要上班,后面再找時間。
(通話結束)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以上對話中出現的問題,也可以稱之為陷阱。這兩組對話,表面看上去都沒有什么問題,銷售在正常邀約,客戶也禮貌給予了回應,看似形成了交流閉環,但實際上銷售的目的并沒有達到。
正確的帶目的性邀約應該是怎么樣的?我經常說的就是,銷售雖然不能總是表現得目的性很強,但我們的一切動作都應該是結果導向,邀約說辭應該要像追蹤器一樣,層層深入,刨根問底,做到不達目的不罷休。
那么,在案例A當中,客戶回復“這周找時間再說吧”,看似做出了回答,但實際上是一種拒絕的托詞,拒絕是客戶的天性,被拒絕是銷售的天職,我們要做到的是,讓客戶無法拒絕,除非得到我們想要的答案。
正確的做法是,銷售應該乘勝追擊,繼續發起追問:馬上就是端午節了,您們有出游打算嗎?如果沒有,您最好就端午節當天過來,當天優惠活動是最給力的。如果您有出游打算,具體是幾號去幾號回呢,回來當天晚上有沒有時間過來呢?我們有夜場專屬優惠!
我們再一起看看案例B ,客戶回復:下周還沒有時間(下周包含端午節)。這個時候,大家的第一反應不應該是“客戶到底是干什么工作的?既然端午節都不放假?“按理說,即使是像我們干營銷的苦命打工人,一般在節假日之后也會有一天的補休時間。我們要知道,買房對于哪個家庭來說都是大事,如果客戶在滿足項目認同和價格認同,且資金到位的情況下,不可能完全抽不出時間的。那么為了深挖出客戶的需求及抗性點,我們也應該繼續追問下去,即使客戶表示端午期間需要上班,節前節后是否有休息時間,做出強勢邀約,直至客戶說出其他方面的真實原因。
2、客戶總說市場不好,不著急購房,要觀望觀望?
我曾經問過團隊所有的銷售人員,你們主動詢問客戶是不是不著急購房的時候,得到的答案是什么?幾乎所有人的答案都出奇一致,那就是:我不著急啊,反正又不是沒房子住。這其中甚至包含了第二天就復訪下定的客戶。
我想說明什么問題呢?顯而易見,很多時候銷售拿著矛,客戶就拿著盾,出于自我保護意識,即使是馬上要下定的客戶,也不愿意過早的自我暴露。所以,大家以后一定不要再主動詢問客戶類似這樣的問題:是不是還在觀望?是不是還不著急呀?在我看來,這些都是無效問答,除了給客戶一個臺階,讓他多了一個拒絕你的理由,其他沒有任何用處。
其次,我想說銷售人員也挺不容易,即使是轉化率高達20%的銷冠,他每天面對80%以上客戶也都是拒絕。特別是現行市場下,拒絕的話聽多了,如果沒有非常堅定的信念,久而久之,很容易開始懷疑個人能力和項目價值,甚至對市場越來越沒有信心。
那么,針對這一普遍的抗性,我們團隊是如何應對的呢?
在討論這個問題之前,先給大家分享一組數據,1-5月份,全國住宅銷售額同比增長11.9%。相信第一次看到這個數據,很多朋友一定和滾滾一樣疑惑,甚至可以說是懷疑。我們所在的城市,今年樓市明明比去年還慘,競品跳水比去年還厲害,怎么可能有增長?這種時候,我們要警惕,也許已經陷入了溝通的陷阱。
我們所說樓市遇冷都只是我們坐標城市的個體現象,全國樓市是由各個多元化市場組合起來的,這個過程中肯定存在結構性差異,不能因為個體感官差異,就去否定整個市場。
落實到單個項目上,道理也是一樣的。之前滾滾就提到,自己所在的城市開發商無所不用其極,各種降價、長分期政策組合拳一起上,但并不代表所有項目都是這樣。特別是城市核心的改善豪宅項目,并沒有一起和稀泥,反而成交量價穩中有升。這也是剛才提到的結構性差異,你會發現市面上打骨折促銷的基本都是新區項目,且大多配套和品質都存在硬傷。我們作為從業者往往都容易陷入誤區,更別說客戶了。客戶很容易以偏概全,拿一些市面上無底線樓盤和項目做比較,來評判整個房地產市場走勢,實際上他也并不會去選擇那些低價項目,最終實現壓低我們價格的目的。這種時候,千萬不能被客戶表面言語所迷惑,應該堅持住項目核心定位,同時把客戶從低價樓盤對比中拉扯出來,讓他在我們建立的賽道中去比較,比如說讓他去看看城市核心改善市場TOP級產品,建立正確的價值認知。
3、如何辨別客戶真假抗性?
最后,我們一起來看看如何在銷售過程中,辨別客戶的真假抗性。這個過程,也需要我們正確運用非暴力溝通中提到的有效溝通方式,辨別客戶發出的噪音和心中真實的疙瘩。下面舉個實際案例:
臨近開盤了,工程進度跟不上,樣板間也許不能在開盤之前完美呈現了,為了參觀體驗,可能暫時不能對客戶開放。
客戶出于慣性:我買房肯定是要看樣板間的。這可就把咱們大多數銷售難到了,然后如實反饋給領導,業績完不成我也沒辦法,客戶堅持要看樣板間,看不到就不買。
這個問題看似已經無解了,實則不然,我曾經經歷過一個現房項目,開盤前樣板間不能如期展示,當團隊面對客戶要求一籌莫展的時候,其中一位領導當時問了一個問題,我記憶猶新,到如今都很受用:客戶要看樣板間究竟是想看什么?就是這樣簡單的一句話,把我們所有人都點醒了。
的確,客戶想看樣板間,這并不是客戶真實的需求,他們真實的需求是看樣板間的目的。因為是清水房,無非就是兩類:對空間尺寸沒有概念,想看看不同樓層看出去的視野。找到了客戶真正的需求點,就有了對應的辦法。對于想了解空間尺寸的客戶,我們團隊當時熟記人體工程學,結合戶型圖尺寸和裝修設計建模解決了大部分客戶問題。關于樓層視野就更簡單了,我們利用無人機飛到不同樓層高度和朝向去實拍了項目24小時視野。
做完這些動作,開盤之后依然有客戶不會買,但并不代表這些動作是無效的,而是因為能不能看到樣板間并不是他們真正的抗性。
和以上情況一樣,我們經常面臨著在項目賣到后期的時候,可能只剩下高區樓層,在梳理客戶的過程中經常有銷售人員理直氣壯的反饋到,客戶不接受高樓層。言外之意,不是我接待的問題,項目房源局限沒有辦法解決。這里的“不接受高區樓層”和剛剛提到的“必須要看樣板間”一樣的,只是表象,如果我們只是停留在這個問題上,永遠得不到解決。
正確的做法是,繼續追問,客戶不接受高區樓層的具體原因,是單純因為恐高還是有另外的顧慮,一旦當我們落實到具體的需求上,我們便可以逃離溝通陷阱,回到解決問題的正軌上。
盧森堡博士在書中告誡我們:你說出口的話將會改變你的人生。同樣的,作為銷售人員,正確的溝通方式和抓住需求的能力,可以幫助我們避開銷售過程中的溝通陷阱,書寫我們與客戶之間不一樣的精彩故事。
文章來源:滾滾自習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