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商業里,誰都繞不開招商。
不管你做標準或者“非標”的商業,招商都是項目的關鍵環節。
再準確、再會講故事的策劃定位,最終是需要招商來填充和呈現;再出眾的產品設計、都免不了需要招商前置,并且最終被招商所驗證;再能折騰能輸出的推廣,說不準都不如招商招來一個好品牌的傳播價值大。
這也是為什么不少商業項目總就是招商出身,或者說,招商團隊很容易成為一個項目的核心。商業里的其他職能環節是否相互了解無所謂,但招商大概率是什么都要懂。投拓定位運營企劃,招商崗最容易成為商業里的“六邊形”戰士,成為沖在最前線的,最需要了解品牌和商業市場動態的角色,讓一個項目從PPT到實際落地呈現,有血有肉。
這也是為什么,招商面對的挑戰是最多的,招商不管是情商、智商或者“逆商”,都需要擁有;招商也最能集中非議、承受壓力,最終黯然離去,或是收獲掌聲。
但不管招商人如何,或是項目本身如何,繞來繞去,招商行為,或者說甲乙方的關系大致會歸為三種狀況:
第一種情況是“被動招商”,品牌主動而來,甚至搶著來。
是那些只要有招商中心,放出招商信息就會聞風而動的品牌,是項目價值,團隊能力以及平臺背書等就足以直接吸引而來的品牌,是基本不用費什么力氣就能招到的品牌。
但坦率講,甲方強勢的時代早已一去不復返。在如今商業項目飽和的情況下,除了個別的傳統優質商業項目,個別“非標”有足夠特色的項目之外,新項目很難再有如此盛景。并且主動來的品牌,有不少是在直接消耗項目價值,變現項目的客群,拉低項目定位和水準的品牌。
若非傳統強勢項目,以這種“站樁式物業式銷售式”招商為主導,項目越做品質越差是必然,看似省時省力,但卻是以消耗項目形象為代價。
這是最躺平,最沒有技術含量的招商狀態,沒有一個好項目是靠站樁招商解決問題的。
第二種情況則是“主動招商”,品牌可來可不來,即需要談一談才可能來的品牌。
絕大多數的招商行為都處在這個情況中,項目根據自己的定位訴求,根據市場的表現與趨勢,來去主動尋找對應的品牌;而品牌方也在根據自己的拓展需求,在符合條件的幾個項目里權衡抉擇,經過雙方多輪溝通下來,才能最終確定。
當雙方都處在“有可能”的狀態里時,其實也最為考驗招商的業務能力:如何去創造匹配品牌的招商氛圍,如何通過談判來摸清和確定品牌的關鍵決策點等等,是這個階段招商最主要的問題。
而第三種狀況,是“破圈招商”。是逆轉正常市場邏輯,讓那些原本“夠不著甚至不可能”的品牌來,是能夠讓提升項目水準和價值,確立項目核心特色的品牌來。
的確如此,每個項目都有自己的“正常的市場價值邊界”。不管是基于項目本身條件的、基于團隊和平臺能力的,招商總有上限,這個上限就是場子里那個最好的品牌。
而這個上限越高,項目的整體品牌級次就會越高,內部的品牌層級也會越豐富越有層次感,順帶也會拉升項目的整體租金水平,創造資產價值。
這是傳統商業的邏輯。同樣,對于如今想要追求創新和非標項目來說,最核心的主力店至關重要,一個好的主力店能直接為項目定性,支撐核心商業特色與態度表達:上海的現所有FREITAG亞洲旗艦店,就可以直接現所希望擁有的“有機循環可持續理念”做背書;REGULAR源野有“面包會有的”、有荒石公園和inthePark,支持了這種項目想要得到的社區化、回歸自然的松弛氣氛;若把這些品牌從項目里抽取出來,或者替換類似的連鎖品牌,項目原有的氣質至少會掉一半。
破圈招商,才是對于招商團隊的終極考驗。
那么,如何實現“破圈招商?”,如何踮起腳尖,去吸引“白月光”般的品牌來?
這是很有意思的問題,因為它會涉及到一個項目商業要素的方方面面,包含商務條件,招商策略、產品設計、定位策劃等等,研究清楚答案,也相當于對項目的商業價值做了一次完整的梳理。
從甲方視角思考或許太過主觀,不妨也同時從“好品牌”的一端來看待這個問題:如果你是一個被追逐的好品牌,項目做什么,才有可能打動你?
最直接的“真金白銀”補貼
基于不對等的招商條件,在租金、裝修等方面進行補貼,或者以補貼入股作為聯營,再或是“品牌授權費”、甚至是運營或銷售額反補的形式,由甲方保底銷售額和運營成本,消除所有風險等等。
不可否認這是最常見的,針對優質品牌的招商對價方式,拿錢來解決問題,最直接但不一定效率最高。對品牌來說,由甲方來攤掉前期的重投入成本,大大降低入駐的代價,說不準還能直接掙一筆。
表面上看這種方法貌似最容易理解,但事實上危機四伏。且不說品牌是否值得補貼,若是品牌真正為了“吃補貼”的心態而來,而非為了好好經營而來,這其實是最可怕的事,“你拿品牌當主角,品牌拿你當倉庫”,雙方的初心和目的不同,最后一定不會有好結果,也容易給市場留下一個“人傻錢多”的話柄,對品牌的議價能力也越來越差;
并且,高昂補貼并不意味著商業邏輯的成立,除了書店等個別“輸血型”業態,所有的補貼都不可能是持續的,失去補貼后是否能穩定和盈利狀態的運營,其實才是真正的考驗。補貼只是暫時消解風險,降低成本而已,所有人終歸都要面對市場。
更何況,真正好的品牌其實不差那點租金和那點補貼。吃補貼不是好品牌的目的,合乎商業邏輯,高效持續運營才是。
項目本身的產品價值:“自由發揮”或是“氣質相投”
大多數的,尤其是傳統意義上的好品牌幾乎會有類似的愿望,核心城市的核心商圈的核心口岸,有足夠大的戶外展示面,或就是一個商業獨棟,更關鍵的是可以改造or可定制,這對于好品牌而言是一個巨大的誘惑,這意味著品牌可以自行發揮,來表達品牌的內核與氣質,去做Branding的事情。
這也是為什么近年來不少核心商圈老舊商業改造,第一件事就是創造“超大街鋪”,打開外立面,開放出臨街的商業空間供品牌發揮定制,就是再用這種方式來進行“破圈招商”,提升項目價值。
而真正有意思的點在于“氣質相投”的招商。
基于項目產品本身的特性,或是“社區化、自然系、公園里、歲月感”等等,但凡項目在某種氣質上特別突出,就有可能匹配到急需這種空間氣氛的好品牌去做Branding。
LE LABO和Aesop都需要一個有歲月感代表城市風貌的“街邊小店”,觀夏需要有傳達在地精神的“院落”,FREITAG需要一個持久的“社區鄰里”,安高若、Tagi也都需要有氛圍感的街頭和公園...當然他們都找到了自己想要去的地方,不管是新天地、阿那亞還是REGULAR、現所,這些項目自帶的氣質是足夠的,他們也自然會吸引此類品牌的目光。
對于這種商業空間的“氣質相投”,往往就是城市更新和非標商業的招商機會。因為他們可以延續過去場地的氣氛,進行更多的發揮、表達以及放大,而這些氛圍感,往往是全新開發的商業所難以擁有的。
具體是什么氣質?在當下,好品牌會朝著兩個方向尋找場所氛圍。一是“山川林木、江河湖?!?,越是需要放空松弛,逃避都市焦慮的時代,就越是想要“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這也成為了無數品牌的追求;而另一個方向就是“煙火社區,城市來路”,回歸城市日常,回到真實社區,尋找反差也好,隱于都市也好,越是這樣的環境,就越能表達品牌的生活自在。
這就是:“非商業”的商業氣氛,成為品牌的新追求。
靈魂人物的親力親為
不得不說的一個點在于,對待“破圈招商”團隊的支持是很重要,但歸根結底需要靈魂人物的親力親為,自己下場,帶隊招商。
對于民企私企而言,需要老板身份的人物可以直接與品牌負責人溝通,對于其他類型的項目,需要項目總、核心操盤手、或是任何有直接話語權決策權的人來直接溝通。
這不光是對于重點品牌的尊重與重視,更重要的一點在于即時了解雙方條件和即時決策。尤其是在重點品牌的各項商務條件的討價還價進行時,只是由純職業經理人角色或執行團隊、或代理團隊溝通,沒有決策權,很容易陷入“兩頭重復溝通”的困局里,需要不斷的和兩邊溝通權衡條件,不僅效率低,對品牌的反饋速度也更低,更影響談判結果,就是要有人能現場拍板才來的快。
當然,靈魂人物與核心團隊對外表現出的狀態也是關鍵所在。
這要看核心人物是否有相關履歷背書,有觸及好品牌資源的關系和渠道,行業口碑好,有契約精神也更有想法;團隊是否完整融洽,是否對市場現狀、自身項目狀態有真正客觀的理解,對策略有清晰的排布...等等這些,都會直接的在招商溝通中暴露給對方,成為品牌方對項目的判斷依據,感覺是否可以信任,是否能做出什么不一樣的項目。
而“決策者直接談”的方式,也基本是行業內幾個非標項目的主要招商方法。
他們往往同時還疊加著行業圈子與社群的邏輯,創造招商氣氛,讓品牌能夠得到內部圈子認可與同類型的品牌支持開店,最終再用“大事開小會”的方式迅速決策,迅速搞定核心品牌。
定位方向、內容輸出與商業認知,是否一致,是否指向未來
好定位依然是可以吸引到好品牌的。
只是如今對好定位的要求,早已不只是四平八穩,邏輯完整,豐富全面,而是它能不能夠用幾頁紙,幾句話擊穿表象,在有創新的同時,也呈現出一段完整的場景故事,最終能很順暢表述出來;并且這樣的定位要有創造力,是可以借鑒現有項目,但不能過度的對標現有案例,它應該是一個“新的事物”,最好是大家想象不到但又很期待的狀態,畢竟誰都愿意能更早的參與到一個“新商業物種”的呈現過程里。
說白了,好定位的最終理想一定是理性+感性。
合乎資管的指標要求,邏輯清晰,但作為一個故事又能讓人興奮不已,是一個好的場景內容,不只是打動自己的團隊,消費者,還要有能打動主理人和老板的點。
這也凸顯項目輸出內容的重要性。僅是靠招商團隊的現場溝通來描繪最終理想狀態,效率總是有限,項目需要去主動輸出一些內容,不論是圖文、視頻或是快閃策展活動,好內容自己會說話,它們都在和外界進行著主動被動的溝通,讓更多的品牌和主理人能夠在這樣的內容中看到項目的理想和態度,完成與項目的前期溝通。
而在實際“破圈招商”的執行過程里,不可忽略的過程就是“聊”本身。
不只是三顧茅廬式的聊天拉近關系,更多也是在聊項目,甚至是聊一些看似和項目無關的事情:關乎何謂美好生活,好的審美與堅持的態度,對商業市場的看法和對潮流趨勢、年輕一代的消費洞察等等,當然也會很具象的聊聊大家都喜歡的城市街道、品牌或者項目,具體到哪家Brunch的面更好吃,酒更好喝,具象到什么品牌的展覽和活動一定要去看看。
這種聊,表面上貌似在聊一些離題的信息,但實際上這是一種對對方商業認知的試探交流:是不是一類人,有沒有相同的三觀,對好的事物是否有共同的判斷標準,在缺乏深入了解的時候,就只能通過聊的方式來相互進行判斷,聊的越多越泛,信任才會逐步建立,最終讓合作達成成為順水推舟,而非刻意的,目的性極強的招商話術。好品牌微信好友里最不缺的就是成百上千的招商人員,上來就是一頓輸出,背誦呆板的招商話術,這并不是一些好品牌和好主理人喜歡的溝通方式。
所謂“混圈和攢局”終歸是在創造軟性的交流環境,在會議室之外的放松環境里,找到大家的契合點;當所有人足夠坦誠有耐心,把話聊開心,聊具體,人對了,事情也自然會對。
結 語
這些事情,是方法,也是思路。任何成功的“破圈招商”,都不可能是靠單一要素成立的,而是要用多種方法組合起來,不斷增加成功的可能性。
而事實上,從來都沒有真正的“破圈”,即便破圈也是破項目本身的上限,所有“破圈招商”的成功,都還是會在甲乙方核心人物的共同認知范圍內,意識到了,才會想辦法溝通和創造條件,尋找最大的合作可能。
是的,一個項目最大的邊界并不是物理上的邊界,不是空間和物業的局限,而是團隊與操盤者的認知邊界。作為項目其中的一員,你能想象到一個項目做的最理想狀態應該是什么樣子,以及什么樣的商業和運營邏輯能夠支撐這樣的理想場景,這才是最重要的,因為所有這些認知都會在和品牌的交流中得到體現。
好品牌在現實的同時,也會有理想成分,而招商就是處在和品牌溝通的“虛實之間”,并且越來越避虛就實,多說點實話,真誠是最好的套路,信任是效率最高的合作,而好的合作更是聰明人之間的坦誠,項目需要說到做到。
只有這樣,好品牌,項目和人才有可能帶著信任走的更遠。
文章來源:感性城市SCity